【史院资讯】《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整版刊发对我院臧振教授的专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3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整版刊发了该报记者对我院臧振教授的采访,该篇报道以Jade Route aided exchange between Western Regions,Central Plains为题,现风追司马将全文贴出,听臧振教授娓娓讲述“玉石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对臧振老师的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报》(英文版)报道全文


蒙臧振老师赐文,风追司马在此将采访的中文底本贴出,供大家欣赏品读。


关于“玉石之路”

——访陕西师范大学先秦史教授臧振 


根据考古资料,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就存在大范围的文化交流。远早于丝绸,昆山之玉使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成为热线。先民从昆仑山北麓和田一带采玉,源源不绝运到迫切需要美玉的中原,是为“玉石之路”。玉料为何成为开通古道的第一媒介?远古先民,又为何唯独青睐西域昆仑玉石?当时的东西文化交流是何景象?得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秦史教授臧振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撰有关于古玉文化的十余篇论文(收入《古史考论——西雝集》商务印书馆2016年),又曾与潘守永先生合著《中国古玉文化》(中国书店2001年),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褚国飞采访了臧先生。


记者

请问玉在上古先秦有何价值?

臧振

《越绝书》载风胡子答楚王问,说黄帝时代“以玉为兵”。其实,上古先民不远千里,不辞劳苦地寻玉、采玉、运玉、琢玉为器,绝不仅仅是为制作兵器,也不仅仅为了装饰,在他们的观念中,玉有超乎日用之外的神秘功能。《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到峚山所产白玉,“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说玉有供天地鬼神食飨的功能,同时又是君子的配饰品;佩玉的目的主要是“御不祥”。

可证明原始观念中玉为神灵食品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不少人认为,先民制作那些精美的玉器,是为了“显示财富和地位”。实际上,生活在鬼神观念笼罩下,在血缘关系决定一切的时代,并非必须借助于实物才能显示其地位。先民拼尽全力追求的,是战胜那些存在于他们周围的邪恶氛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为求得祖先的保佑,必定要准备足够的“美食”——玉。在祈求天地山川神灵保佑时,要将美玉瘗于坎坛或掷于流水。首领去世要随葬玉件,君子为了避邪必须佩戴玉件。总之,是求生的欲望激励先民制作各种玉器。从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经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换句话说,从五帝时代经夏商周到秦皇汉武,数千年间,存在着辉煌灿烂的古玉文化。

记者

昆仑山所产的玉石脱颖而出,是何缘故?

臧振

玉的矿物学名称叫“透闪石”,近代欧洲学者在研究中国古玉时,为与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的硬度更大的翡翠(即“硬玉”透辉石)相区别,称其为“软玉”。其实“软玉”的硬度不亚于钢铁小刀,而其致密的纤维状晶相结构又使它的韧性在各种岩石中居于首位,先民发现它是制作兵器和工具的最佳材料。同时,玉料经过琢磨,显示出半透明的“温润”的光泽,似羊脂,似鸡油,似荔枝,似蒸栗,令人爱不释手,很容易将其与食品联系起来,于是有了“玉为神灵食品”的观念,这就使玉在所有矿物中脱颖而出。

记者

玉矿分布于何处?

臧振

据当代地质矿产部门勘察,质地最好的玉矿主要蕴藏在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脉西段,在海拔4000至5000米高处,矿脉东西绵延近千里。每年夏季冰消雪融时,高山玉璞随湍流而下,徙出二三百里,来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从古至今,人们就在昆仑山北麓河水中捞取那些已碰掉璞皮的“籽玉”。此外还有所谓“山流水”,即冲出不远,不呈卵形的玉料。再高一些的地方,人们寻找矿脉,穴坑采取,称“山料”。因海拔高,常年积雪,空气稀薄,交通困难,山料的得到也很不容易。

辽宁岫岩县细玉沟、河南南阳独山、四川汶川等地有不同档次的玉料出产,但矿脉小而分散,产量少、质地差,远不能与昆山相比。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西侧的萨彦岭,台湾的玉山也有玉矿,但它们与中国古玉文化的关系尚不明确。

那么,辽阔中原,再没有优质玉矿了?地质矿产资料证明,确实没有了!

记者

怎么知道上古存在“玉石之路”?

臧振

先介绍一下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古玉文化。

距今约六千至五千年的大约一千年间,在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最先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主要来自辽宁岫岩。到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红山文化衰落了,而具有明显红山文化影响的玉文化出现在长江北岸安徽含山凌家滩。稍晚于凌家滩,位于苏南、浙北的良渚文化,存在于距今大约5200至4200年间。在这一千年间,古玉文化繁荣于东部沿海。以良渚为中心,南到广东石峡,北及山东大汶口、龙山,直至辽东半岛,向西则波及湖北天门石家河。

记者

这些文化的玉料来自何处?

臧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学者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原始人活动范围有限,其所使用的玉料也只能是“就近取材”。古玉文化的考古成就改变了这种观念。凌家滩出土玉人的特殊手势与红山文化玉人几乎一样,石家河的玉凤与山东龙山如出一辙,广东石峡的一个玉琮与浙江良渚的一个玉琮很可能是同一块玉料琢出来的。四五千年前,相距千里之遥,人们已经有了这样大范围的文化交流和长途跋涉能力,实在令人惊叹!

打开了视野,我们就能解开良渚玉料来源之谜。

良渚文化所在的苏南浙北至今没有找到玉矿。成书于周代的《尚书·禹贡》中的“扬州”是不产真玉的。那么良渚文化的玉料来自何处?我们把视线瞄准辽宁岫岩,考古资料很快支持了我们!在苏北阜宁陆庄、鲁南新沂花厅、庙岛群岛大竹岛甚至岫岩县都发现有良渚文化和南来採玉人的遗迹。由此看来,从岫岩南下经渤海海峡、鲁南、苏北到达浙北良渚,绵延上千里、持续上千年,这是早期东部沿海的“玉石之路”!

石器时代先民对于岩石特性和矿物分布的知识是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的。当开采了约两千年的岫岩老玉矿脉断绝的时候,先民把目光转向了西边的岷山、祁连山。《史记》说“禹兴于西羌”,应该是说夏人掌控了西羌的玉矿。

接下来,先民们必然就要走向“于阗南山”。

可以说,岫岩“老玉”矿脉断绝之后,昆仑山的美玉源源东来,这是玉文化发展的必然。

记者

请谈谈“玉石之路”对于当时西域与中原文化的影响。

臧振

玉文化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玉器制作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玉文化是当时社会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玉矿的探寻、玉料的运输、玉器的制作和玉文化的传播拉动了一系列文明火花以成燎原之势。人们在红山、良渚、石峁等地见到的高度发达的方国,都与控制玉矿资源、掌握琢玉技术分不开。玉矿和琢玉技术,是那个年代运转乾坤的枢机所在。不少学者主张把新石器时代晚期称作“玉器时代”,是很有道理的。

从“黄帝时代”开始,西北玉石之路的开通促使蒙古草原和河西走廊成为一条生命力极强的大道,一条联络东西部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昆仑山玉料东来,延续了由红山、良渚开创的玉文化并很快与青铜文化结合起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们抓住了机遇,演绎出辉辉煌煌的三代礼乐文明。

从原始巫术以玉同鬼神打交道开始,启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巨轮。玉为神灵食品,玉的丽质又给人以纯洁和真善美的感受。在以定居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地区,人们希望的是和谐的人神关系和人际关系;祭玉、飨玉、服玉,殓葬用玉,玉文化传达了人们的愿望,在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上,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生存模式,“礼义之邦”亦由此肇始。玉石之路的形成,在中华文明奠基的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欧洲有丰富的玉矿,但古埃及、古希腊先民没有掌握解玉技术,他们用大理岩雕琢了高大的诸神,创造了辉煌的西方文明。中华文明的到来有自己的途径和特色,不必硬与其他地区的文明因素相比附。因此我们说,“玉器时代”即是中国文明的初始时代。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阅读报纸原文

责任编辑/范珂

审核/祁潇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