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研究 | 赵孟頫的“文人画”及对后世的影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赵孟頫是元代第一大才子。他博学多才,诗文、金石、律吕、鉴赏无所不精,书画更是登峰造极,被誉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他是颜、柳、欧、赵“四大楷书家”之一,并且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在中国书法史上,要说能拿“全能冠军”的,恐怕非赵孟頫莫属了。所以,《元史》本传称其“冠绝古今”。在绘画上,他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样样皆精。

  赵孟頫是“文人画”的倡导者,更是“文人画”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何谓“文人画”?近代画家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画。“文人画”一般具备四个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从表层看,“文人画”是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的一种诗、书、画、印四个方面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从深层看,“文人画”是文人们“学不为人,自娱而已”,借以抒情言志的创作手段,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以特有的雅韵与“院体画”和“工匠画”相区别,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文人画”正式产生于北宋。苏轼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强调诗与画的关系,并以唐代王维的画为例,说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接着他又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点,主张“文人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然而,“文人画”真正的成熟期却在元代。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也就是说,,而元代以后的“文人画运动”则付诸于伟大的实践,并且以成功的实践而逐步成为画坛的主流。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元代绘画的意趣则是以文学化创作。而引发这场文学化创作运动的巨擘正是赵孟頫。他以深厚的诗文修养和无与伦比的笔墨功底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使“文人画”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样式,且取代了“院体画”和“民间画”正式成为画坛的主流,乃至对明清两代的绘画创作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后来的画家们以此为引领,创作出无数高雅的精品力作。

  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画家,赵孟頫不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并且还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实践。他反对北宋末期以来的“院体画”创作风格,认为只有“不求形似”,才能“出众工之右耳”。同时,他还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书画同源”,一方面指书法及绘画的原理基本上是相通的,另一方面指透过笔墨韵味可以看出画家的学养、品格、情感和思想。因此,优秀的书画作品皆能反映出书画家的修养及内心世界。这种特殊的理论使得文人画家更加有意识地去追求笔墨的情趣,进而丰富和发展了绘画的表现方法,创造了个人风格的多样化。

  赵孟頫主张“以书入画”, 强调笔墨的重要性。他把书法融入绘画中,以过硬的书法功底和扎实的书法线条进行绘画创作。自此以后,“文人画”并非“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他提倡“复古”,主张师法古人;但他所说的“复古”不是一成不变地摹古、仿古,而是托古改制。赵孟頫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这里的“古意”是指古人的情意,是传统,即师法古人。与此同时,他又提倡“创新”,以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相结合,让绘画的意境、格调与写意、诗意相融合,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注重野外写生,强调画家的实践功能与技巧,反对马虎随意的“墨戏”陋习,即师法自然。此外,他还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强化绘画的内在功能。凡此种种,皆为“文人画”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更多的血液,丰富了“文人画”的内涵。

  纵观赵孟頫一生的“文人画”创作,可谓纵横捭阖,波澜壮阔,洋洋大观。几乎所有的画科他都已涉猎,所有的画法他都了然于胸。其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信手拈来,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一任挥洒,驾轻就熟。

  《不可不知的中国名画》图集中收录了赵孟頫的《浴马图》《红衣罗汉图》《人骑图》《秋郊饮马图》和《鹊华秋色图》五幅力作,是历代国画名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一位。细观赵孟頫的名作,共同的特点是题款较多,诗、书、画、印一应俱全,有着多方面的艺术元素。

  赵孟頫的山水画取景为“平远”小全景,较好地表现出清幽、淡然的艺术氛围与境界,注重画面的布白及其稳定性,使画面舒展、紧凑,无宋人构图之膨胀感。他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倾心于晋唐山水画创始时的古朴、天真和五代、宋初时的自然、浪漫,打破了马、夏江山“清一色” 的局面。具体而言,他的山水画既继承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刻意求工、运笔侧纵的青绿重色法和北宋李成、郭熙勾斫简括、甚少渲染的水墨勾皴法,又继承了唐代王维浅绛设色、水墨晕染和五代董源圆浑含蓄、风格雅秀的放逸画法。

  赵孟頫画人物时,着意表现文人含蓄儒雅的个性,多用“铁线描”和“游丝描”予以勾勒,将重彩与淡彩有机地结合起来,画风近似唐人之富丽,但又不失文人之清雅。赵孟頫的人物画分释道和肖像两大类:前者神态生动、风格浑穆;后者寓意较多,以寄托其思隐怀旧之情。其工笔重彩主要学唐人,自谓“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同时他又融入自己的想法,使画面于严密中见隽逸,如《人骑图》卷。他的白描水墨画取法宋代李公麟,洗练秀劲,如《人马图》卷。其晚年作品更多了几分“文人画”意韵,如《秋郊饮马图》《浴马图》等,笔法苍劲中含秀逸,设色浓郁中显清丽,功力深厚又富笔墨韵味。

  赵孟頫的花鸟画在不经意的逸笔草草中做到了形象与书法趣味的兼具,画风恬淡幽雅。其兰竹木石继承苏轼、文同风格,以书法用笔写竹,以“飞白法”画石,着力表现竹的劲挺和石的坚硬。在枯木竹石画中,他一方面刻意创求“书画同源”的个性内容,予后世以深远影响,代表作有《秀石疏林图》和《古木竹石图》;另一方面兼工带写,融合黄筌、徐熙二体,以清疏淡雅见胜,代表作有《幽篁戴胜图》《二羊图》等。其笔墨苍润、细劲、秀美、雅逸,一改南宋院体画风,成为后世范本。

  赵孟頫的鞍马画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效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笔法韵味近似北宋的李公麟。画中笼罩着空寂安逸的气氛,蕴含作者的“休逸之思”和不得志的苦恼,是其身世的物化和象征。

水村图

  《水村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此卷约作于元大德六年(1302),风格近似五代董源,颇具“文人画”秀逸的笔韵。山用披麻皴画出,景物以“平远”的形式展开。该作渴笔较多,“写”意较浓,含蓄蕴藉,体现了画家“以书入画”的创作特点和审美趣味,表达了一种静穆的心态和对“平淡天真”意境的追求。

  总之,赵孟頫深刻的画学思想和完满的艺术形式直入后人之内心,既对他的妻子管道昇和儿子赵雍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又对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元四家”等的绘画风格有一脉相承的影响;不仅使元代直接受用,而且对明代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青藤白阳”,以及对清代初期的“四王”“四僧”、中期的“扬州画派”“新安画派”“金陵画派”,乃至对近代的“海派”“京派”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国书画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