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漫话“清代宫廷昆曲”(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自打昆曲传到到北京以后,明代中叶以来在民间就有了很深的基础,但是真正达到万人空巷还是在康熙年间。在清初,内廷还没有完全把昆曲作为唯一的雅部正声,这说明在宫廷还按照明朝遗留的演戏风格,保持了高腔与昆曲同等的待遇,而到康熙末年的宫廷,高腔就逐渐衰落了。高腔,这里是指宫廷保留明代风格的老弋腔,而在民间的高腔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新腔,这种新腔一直不被内廷的欣赏者们接受。因宫廷剧坛有完整的传承体系,再有它只是为小众服务,所以还有些生存的余地。

雍正朝后的宫廷,高腔就逐渐退到花部地方戏的行列中了,这一点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选编《缀白裘》中就可以看到,高腔戏基本都被放到乱弹、吹腔以及弦索中去了。从康熙朝到乾隆朝,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宫廷都以昆曲为贵,而且至今在北京的老人们,还沿袭着明代传来的声腔称谓,把昆曲习惯称之为“昆腔”。在清宫遗留下的文档中,几乎皆称之为“昆腔”。“昆曲”一词应是泛指“水磨调”,在北京普遍冠以“昆曲”命名是民国以来的事。


故宫畅音阁大戏台

早在康熙朝中叶,清宫演唱昆腔的礼仪性质就已然有定制。后世的几朝皇帝要举办一些庆典,都得要参照康熙朝的典章去做。昆腔在宫廷演出到乾隆朝进入最繁盛时期,这时不仅丰富了剧目,还沿袭确定了一些演戏的礼仪规范。乾隆在位六十年,太上皇又做了三年多,统治时间比较长,他又是个最多事儿的皇帝,内廷演戏的机构更完善,也出现了许多名目的庆典剧目。而后的嘉庆、道光两朝,皇帝都参照乾隆朝的典章制度听戏,道光年裁撤了大批伶工艺人,但听戏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追溯清宫内廷演唱昆腔戏的礼仪定制,应从康熙朝开始。

乾隆朝时不断地修了很多戏台。像热河避暑山庄的清音阁,紫禁城里畅音阁,还有寿安宫,这三处都有三层高大的戏台。这些都是参照雍正年圆明园“同乐园”戏台的规模而造,虽然紫禁城内寿安宫戏台于嘉庆四年拆除,而三层的营造法式确实是雍正年留下的“同乐园”“烫样儿”。还有一些小型的戏台,像景祺阁戏台、怡情书史戏台、漱芳斋室内戏台、倦勤斋室内戏台等,这些也是乾隆年间建造。

这里还不算前后修缮的旧戏台,。这还不包括京东盘山行宫戏台以及临时搭建的戏台,此外在京南旧宫、团河行宫等处还有堂室以及露天的演唱场所。

那时宫廷演戏是很平常的事情,皇帝在处理政务之余,把听戏当成一日三餐一般。清朝的皇帝听戏与明朝不同,不只是为了娱乐,重要的还是在于寓教功能,此外这还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从乾隆帝开始,在每年腊月底祭灶时,在跳神活动开始之前,乾隆帝要坐在坤宁宫的大炕上亲自打鼓清唱《访贤》,把唱戏作为祭祀中的不可缺少的形式和内容。

这出《访贤》就是元代罗贯中作的北杂剧《风云会》中的《访普》,也叫《雪夜访贤》。因剧情是赵(宋)太祖一人夤夜冒雪到赵普家中,看见赵普家中桌案上有半部《论语》,于是唱道:“卿道是用《论语》治朝纲有方,呀!却原来半部山河在上。圣道如天不可量,可见那谈经临绛帐。”因剧情是皇帝忧国忧民,夜访贤臣,而祭灶的时间与其戏中情景吻合,所以乾隆帝以此戏作为祭祀专用,可谓育化至极。

这出戏昆腔、高腔都可以演唱,但唱腔基本相同,只是有“红”《访贤》“白”《访贤》之分。红《访贤》就是由正净应工,勾红脸画赤龙眉。白《访贤》就是沿袭元杂剧的正末应工,由老生素面俊扮。我想乾隆帝的那段清唱很可能是以老生家门演唱,没有笛子或锣鼓伴奏也许是为了庄重。

这个习俗究竟是从前朝沿袭还是创始自乾隆帝,目前笔者尚未见到文献资料。但乾隆帝在位长达六十年,估计到这个祭祀形势不会只有一两次便作罢。因为时代久远,特别是这些处于国家政务之中的边缘文献实在难以保留至今,再加上两次的外国列强入宫洗劫,有关演戏文档以及其它内廷档案被毁,究竟祭灶唱戏的先例始自哪位皇帝仍旧是个谜。


坤宁宫跳神的陈设

在乾隆帝之后,没有记载嘉庆帝有没有效仿,也许是因为他没有胆量演唱得能超越乃父。如果唱的不好还不如不唱,这也是梨园行的习惯。一般经常为演员提意见的人,即便能唱能演也大多不愿上台展示。嘉庆帝不但对昆曲的表演是内行,而且对锣鼓经也非常通透,经常因为演员在台上有一点小错儿就传口谕批评,还经常纠正字音指点如何演唱。当然要是比起乾隆帝的才情那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中国历史上的几百年中,在皇帝中乾隆帝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不要说他通晓的几种语言文字,就凭精美绝伦的书画以及鉴赏书画、古物、古玉方面的学问就足可以成为全面的美学大师。他还用诗作为日记的方式写作,现存就有四万多首。作为一个皇帝,在处理政务之余,能写下四万多首诗,如果没有一定的毅力根本完成不了。浩如烟海的《四库全书》编纂,也是由他发起开始。

近代经常说乾隆大兴“文字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捕风捉影地残害了许多知识分子。但是作为帝国之皇帝作出这些,本属正常的事情。试论那一朝那一代对有碍于国家政体的文字欣赏呢?何况在那个封建君主专政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扬州设有专门检查戏曲的机构,、要改的传奇,左改又改都不合适,后来还是由乾隆帝亲自过问后才得以解决。他的批示也很有趣儿,说这是戏词儿无所谓。比如旧传奇中有骂清朝人祖先金朝人的戏,反映岳飞抗金的事情,如果全盘否定就都不能上演。一些侮辱北方游牧民族的词汇一律不必改正,根本不忌讳什么、金酋、番奴、羯膻、小番、番儿这类的称谓。在这方面,乾隆也算开明。

有些低级、下流趣味的传奇被禁演,连《牡丹亭》的部分章节虽不明令禁止,亦不能上演。至于北杂剧《西厢记》则在最重点的禁戏之列。乾隆帝晚年时,认为秦腔、乱弹演唱为粗鄙、黄色的戏,很是不爽,在做太上皇时,命令嘉庆帝把京城的秦腔班赶出去。目前的研究文字认为乾隆帝为维护昆曲的正统地位而对地方戏打压,其实当时这些戏确实是以“粉戏”或出卖色相来招揽观众。

(待续)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