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览堂说诗(4)——叶紹翁《游园不值》【徐南铁主编 粤海述评第188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主编者言】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瑰宝。古诗词的品读欣赏作为文化的传递,也作为人生一大乐事,一代代国人关于社会、人生的感悟以及审美观念,深受其浸润影响。古典文学教授顾农先生应邀在本微信杂志开辟《玄览堂说诗》专栏,引领读者走近古诗词名篇。

作者:顾农

扬州大学教授,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文选论丛》《与鲁迅有关》《四望亭文史随笔》等。


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上面这首南宋诗人叶绍翁(1194~?)的《游园不值》,曾被选入《千家诗》,传诵极广。“红杏出墙”后来几乎成了成语,但与诗的原意已经相去极远了。



杏花是春天著名的标志之一。“杏花春雨江南”,说到春天,首先就要提起杏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词,现在也已经成了成语。“牧童遥指杏花村”,乃是令人热烈向往之所在。但是最有名的诗句还得数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本打算去游览一家私人花园,却不得其门而入,这本来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十扣柴扉九不开”句一作“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样也可以讲得通,专程去玩这家花园,轻轻地敲了半天门,始终敲不开,于是只好在墙外看看了。而如果是“十扣柴扉九不开”呢,那就表明诗人一路玩将过去(所谓“一路杏花村”),结果只进了一家,绝大部分(十分之九)园子都进不去——如此,则他的游兴之浓以及运气之坏就得到了更强烈的反映。


虽然吃了闭门羹,诗人并不失望,更不发火,他拿两条理由为自己解嘲:一是开头那个“应”字表明他推测主人之所以不肯开门待客,是怕游客在园里的青苔上留下许多脏脚印,损伤这里的自然生态之美。诗人以自己的热爱自然之心去猜度园主之腹,对他表示理解之同情。二是虽然连门都进不去,倒也没有什么关系,我就来欣赏这“出墙来”的“一枝红杏”,并由此去推测那被关在墙内的“满园春色”。门你可以关,春色是关不住的!何况诗人见识过其他园子里的春色。



一位不走运的游客在一些私家花园的围墙之外盘桓玩赏,流连忘返。扫兴之事到了诗人笔下一变而为诗情画意。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杏树可以长得很高,枝叶峻茂;红杏出墙这样的意象,不少前人已经写过,例如: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陆游《马上作》


叶绍翁大约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但他大有后来居上之意。前人诗中那些出墙红杏,同诗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大抵是某种一般的存在物;而这里的“出墙来”的“一枝红杏”,乃是“游园不值”时之所见,是诗人的安慰和寄托之所在。由此一枝,他推测到满园,见微知著,由近而远,富于理趣。主人的措施是“关”,红杏的态度是“出”,他们实现了双赢;而最大的赢家是墙外的诗人,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自得其乐,所以并不觉得遗憾,更无须发什么牢骚。于无意之中获得一次挫折教育和推理训练的机会,也是好事。


可是“红杏出墙”这四个字后来有了一种很远的引申义,指已婚女子另有所爱,弄出大大的绯闻来。诗歌的接受者既可以努力体认诗的原义,也可以创造出各种新义引申义来。钱穆先生说得好:“每一位欣赏者均可作出不同的创造,故永远是活的文学”(《中国文学史》,天地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只是我们在理解原诗时,务必不要把各种引申义也带进去,那将头绪不清,把自己搞糊涂。这里要一码归一码:原义归原义,引申归引申。



同一诗句可以有不同的引申义,而文学生活中最为著名的引申义往往会被固定下来,并且有可能反过来掩盖了作诗者之心。例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这二句词,现在往往借来形容为了拼事业而完全不顾身体,结果反而很少用来指相思令人消瘦这样的原义了。关注文学生活史的人们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形。


叶绍翁字嗣宗,一字靖逸,祖籍福建建安(今建瓯),曾参与进士试,也当过官,仕履不详。他后来长期隐居于杭州西湖,诗名很盛,尤长七绝,可惜大抵亡佚,仅存《靖逸小稿》一卷,《全宋诗》也仅录得其诗一卷(卷2949);他另著有《四朝闻见录》五卷,杂叙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可为正史拾遗补缺。


如欲欣赏更多《玄览堂说诗》专栏,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推荐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玄览堂说诗:(1)孙绰《情人碧玉歌》

(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3)张继《枫桥夜泊》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