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看看汉武帝是如何发展灌溉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小葵花灌溉课堂又双叒叕要开课了!前几节课我们讲了原始灌溉和春秋战国时的灌渠,今天的课我们讲啥呢?当当当!看黑板,我们讲汉武帝是如何推动汉朝水利发展的,让我们从汉初开始说起。


汉初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基本上没有大兴土木之举。但到了汉武帝刘彻君临天下时,一切都改变了。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铁血帝王,为了建立一个超级强盛的大汉帝国,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开疆拓土,四处征伐,在经济上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

、经济中心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也大多集中在这里。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有渭、泾、洛诸水纵横其中,自古就是农业发达之区。但这里的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发展关中农业,刘彻命人先后在这一带修建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等工程。


秦川大地

人类的发明创造差不多都是被倒逼出来的。挖渠塌方问题的连续打击,催生了一项伟大发明——井渠法,这项技术正是水工徐伯与建设者应对困难迸发出的惊人能量。

《史记·河渠书》没有提及“井渠法”创生过程,只说:“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在凿渠的过程中挖到了“龙骨”,因此命名为龙首渠。经过十多年的施工,渠终于挖成了。正当建设者欢呼雀跃的时候,坏消息也接踵而至:由于地下渠道未加衬砌,坍塌严重,接二连三。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坎儿井就是借鉴井渠法技术接触的果实

不过,这并不能抹杀开渠过程中创造的极高科技含量——它开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方法的先河,十余里长的隧洞能够准确确定渠线的方向和竖井的位置,说明当时的工程测量和施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太史公司马迁对此的评价是:“井渠之生自此始。”据此,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借鉴这种技术结出的果实。


坎儿井

灌溉的发达,使关中地区长袖善舞,。

汉武帝从关中大兴农田水利中尝到了甜头。于是,在六辅渠修成不久,他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书,令全国各地掀起了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

汉武帝后,西汉的灌溉之轮虽有明显减速,但仍有一定进展。可称道的当属汉元帝时南阳郡守召信臣兴修的“南阳水利”。在召信臣主持修建的几十处水利工程中,最有名的当属六门堨和召父渠。值得一提的是,召信臣还非常重视工程灌溉管理——“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这就是《均水约束》。《均水约束》和西汉倪宽所制定的《水令》,是我国最早见之于史册的灌溉法规。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继承了召信臣大兴水利的优良传统,“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殷富”。杜诗还是位著名的水利机械制造家,他发明的“水排”用以鼓风炼铁,大大提高了铸造的劳动生产率。南阳百姓感恩他们兴修水利的丰功伟绩,深情地称二人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八百里秦川大地上的灌渠

东汉中后期,灌溉工程逐渐从黄河流域向淮河、长江流域拓展,南阳、扬州、鉴湖等灌区相继出现,标志着南方农田水利的崛起。

两汉是我国水利大发展时期,尤其是汉武帝,开创了我国水利史上的“高光时代”。据不完全统计,两汉共兴建大型水利工程25处,其中汉武帝时期多达15处,东汉不过区区4处。灌溉面积百万亩以上的有白渠灌区、南阳灌区、鸿隙陂灌区、淮水灌区、汶水灌区、钜定泽灌区、扬州灌区和鉴湖灌区等8处,其中汉武帝时4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