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白术,大多数朋友对之可能不甚了解,但“浙八味”大家也许有所耳闻。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白术”就是其中一味,与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jiǎn)麦冬、温郁金这七味中药材合称“浙八味”。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的一种植物,单叶、狭长,花紫色,头状花序,以根茎入药。关于她,有一句歇后语“纸上谈兵——白术(白说了)”。但作为中药,白术的作用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白术具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是一种常用补益类中药,俗有“北参南术”、 “十方九术”之说。小编在这里提醒各位,“术”在这里的发音为“zhú”,而非“shù”,这种发音只在中药里使用哟。
“术”之名的由来
术之名,《山海经》中巳有,如:“中次五山……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梓,其草多术。”而它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
白术的叫法有很多,来源也都不同。由于这种药材根干枝叶的形状像篆文中的“术”字,所以古人谓之“术”。又因为它的叶子看起来像蓟,而味道像姜、芥,所以也叫山芥、天蓟、山蓟。扬州曾大量种植白术,而它的形状像“桴”(即鼓槌之名),因此也有杨桴及桴蓟之名。西域则谓之“吃力伽”,故《外台秘要》有吃力伽粉。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名字,如马蓟、山连、山精等。
(大家看我长得像“白术”吗?)
“术”的分布
中国浙江昔为白术的特产区,而现在除了浙江磐安、新昌、嵊(shèng)县、天台、东阳为主产地,仙居、缙云、永康、安吉、蘅(héng)县、武义、宁海、奉化也有产之外,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安徽、江苏也为主要产区。福建,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山东,山西等省亦有栽培,以浙江产量最大,质量优良。
(白术全国分布图)
术的“苍”“白”之分
术其实有白术、苍术两种。“古方二术通用,后人始有苍、白之分”。白术与苍术在南北朝以前统称为术,至梁代陶弘景始有区分,于宋代正式分为两药。
【秦汉】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术”,列为上品,当时未分白术和苍术。《神农本草经》言:“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疼、死肌、疫、疸(dǎn)。止汗,除热,消食,作煎辑。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陶弘景注云:“郑山,南郑也”南郑即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临近四川省。汉中即今四川省汉中一带。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梁代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术为赤术、白术,言:“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青,可作煎用。”蒋山又名钟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白山即长白山,位于江苏宁县东三十里;茅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
【隋唐】
唐代晚期或已有苍术、白术之名,但白术与苍术的使用并未加以区分。但这一时期,术的栽培已经出现,如《山居要术》云:“取根子勞破。睡中种之。上粪下水。一年即稠。候苗出作美燕之。欲收根作煎及酥。别取地多种之。”
【两宋】
正式将白术、苍术分为两药,开始于宋代。宋初,人们对于术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混乱的。到北宋晚期,“术就是白术”的观点流传甚广,认为古书中术是指白术,而将苍术置而不用。寇宗奭对此有异议,其所著的《本草衍义》首次详尽记载了苍术、白术的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区别。
至此之后的历代医家,均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医疗实践,对白术、苍术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
趣说白术
白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白术的应用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而医学进步的同时,中药的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关于白术,从谜语到歇后语,从诗词到故事,都有体现。虽然体裁不同,但都风格独特,妙趣横生。比如之前提到的歇后语“纸上谈兵——白术(白说了)”。又如谜语:“付了钱没得到物”打一中药名——白术(白出)。
除了谜语歇后语,还有一则关于中药材的诗词小故事。三国时期名医华陀,医术精湛高超,医德医风高尚,医学知识渊博,堪称千古名医。当时,华陀在魏王府中行医,一日,曹操来了兴致,想考考华陀的中医药知识,便口授徐庶,写了下面这首四言诗:
岩底荷花,西湖秋英。
晴空夜明,初入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康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师难混。
接骨医生,老实忠诚。
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以上诗句,粗看以为是曹操在批评和指责华陀无能,可是华陀看了以后。却自言自语道:“相爷考我也。”于是,他挥笔行墨,写下了十六味中药药名,由徐庶转交曹操。曹操看罢大喜,赞道:“果真是能人也!”
原来每一句诗都藏有一味中药名,它们是:穿山莲、杭菊、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防己、商陆、当归、远志、苦参、续断、厚朴、白术、没药。
各位小伙伴,你知道哪一句诗是在描写白术吗?
作者:王禧璐 主审:阮桂君 编辑:郑文君
注:文章中所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