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魂》为名的影视作品
给潘玉良的一生冠以更加传奇的色彩
潘玉良,本名陈秀清,后曾改名张玉良,于1895年生于扬州,1977年逝于巴黎。
潘玉良的画作在今天已成为珍贵的藏品,但她早年学艺的经历却极尽坎坷:自幼失去双亲的潘玉良被寄养在舅舅家,14岁被卖入青楼。17岁那年,她因姿容清秀,气质脱俗,渐已芳名远播,机缘巧合,结识了时任海关监督的潘赞化。18岁嫁给潘赞化做妾后,她便自称潘玉良,完全不理会她并非正室的身份。关于二人结缘的故事流传着许多版本,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次相逢改变了她的一生。
潘玉良画作
潘玉良与潘赞化实际相处的岁月并不多,但一辈子情意相往。潘赞化帮助潘玉良接近艺术家、学习美术,投考上海美专,赴法国留学,也让她由此成为众人仰慕的艺术家。
潘玉良随着潘赞化居于上海,认识了执教于上海美专的画家洪野。她常喜欢看洪野画油画,不但深受启发,而且决定投考上海美专。原本洪野和潘玉良对录取一事都深具信心,但在榜单上却找不到“潘玉良”三个字。查询后方得知,当时的校长刘海粟因为大胆启用人体模特,并且公然展出人体画,已被社会大为讨伐。校方认为人体模特纠纷尚未平息,如果再录取曾是青楼女子的学生,必然遭受更大的批评。
最后还是校长刘海粟亲自出面重新录取了潘玉良,刘海粟还到潘玉良家中鼓励她:“追求美的人,从来就是勇士,美专正因为收了你们这些勇士,它的青春才焕发出光彩来。”
或许是有感刘校长的知遇之恩,潘玉良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成为追求美的勇士:1921年,她赴法留学;1925年,进入罗马美术学院;1928年返回中国,受聘任教于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1931年至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潘玉良画作
画家徐悲鸿曾对潘玉良多有鼓励,但早年的生活经历仍使她难以摆脱可畏流言的纠缠。
1936年潘玉良举行第五次个展时,徐悲鸿特地撰写了《参观玉良夫人个展感言》一文,在文中,徐悲鸿对潘玉良的画作给与了很高评价:
玉良夫人游踪所至,在西方远穷欧洲大陆,在中国则泰岱岳黄山九华……夫穷奇履险,以探询造物之至美,乃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决不能者也……真艺没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
尽管评价如此之高,然而也正是在这次画展上,有人不但割破她的作品,还在上面写道“对嫖客的颂歌”。这让潘玉良很受打击,于是在1937年她二度赴法,也从此步入了异乡孤寂的40年岁月。
潘玉良画作
“她寂寞地死去,我整理她的遗物,满是尘土,觉得很凄凉。她的一生,竟是这样的度过了……”
潘玉良一生所作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超过4000件。一般公认,她最擅长的是油画、国画。学生郁风在巴黎替她整理遗物时回忆:“她寂寞地死去,我整理她的遗物,满是尘土,觉得很凄凉。她的一生,竟是这样的度过了……”“(潘玉良)晚年所画的中国画,用的是宣纸,先用墨勾线后上颜色,有如点彩画,色彩很丰富;她作画不用平涂,而用许多颜色的点来追求真实,譬如画人体时,她会用水彩颜色上色,再以墨笔来勾线,这种画法是她的独创。她一生画了很多人体,赋予东方的内容……”
潘玉良的画,没有显露更多柔弱纤细的女性笔调,人物形体丰满,饱含丰沛的生命力,呈现阳刚之气。再仔细探索,饱满丰厚之中,其实还隐藏着诉不尽的愁绪:她画里的人物,多半是背向画面,或侧身而坐、立的。旅居巴黎的雕塑家熊秉明就曾说潘玉良:“一个漂流在异国四十多年的孤独的灵魂,怎能不展露一丝思乡之苦呢。”
八十余年的的人生历程,潘玉良因选择艺术孤寂而终,但也因选择了艺术,使她的格局眼界远远超脱了简单的妾室身份,免于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潘玉良生前立下遗嘱,将其所有作品在身故后送回安徽,故安徽省博物馆拥有潘玉良作品4000余件。
3月8日起至4月3日,3·3联手雅艺汇艺术机构,在三里屯3·3大厦六层推出《曼妙女子——潘玉良版画展》。此次画展获得安徽省博物馆及台湾省观想博物馆授权,用1∶1尺寸版画将潘玉良笔下的大千万象展现给观众。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她的画作,看她长途跋涉追逐艺术的步履,近距离听她坚决果敢的脚步声回响于这些艺术作品中。
3·3将陆续推出更多艺术展出,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不要错过更多活动消息推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