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苑:暮霭寒塘读长卿——品读刘长卿《赴楚州次白田途中阻浅,问张南史》∕杨军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暮霭寒塘读长卿

——品读刘长卿《赴楚州次白田途中阻浅,问张南史》

作者:杨

 

【作者简介】

刘长卿(7 2 6 7 8 6 ),字文房,宣城人,天宝年间进士,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为其郡望。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 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传世。刘长卿工于诗,擅长于五言, 权德舆谓之“ 五言长城”。

 

【诗文】

楚城今近远,

积霭寒塘暮。

水浅舟且迟,

淮潮至何处。

 

【笺注】

1、楚州: 据《新唐书· 地理志》载,楚州淮阴郡,本为江都郡之山阳、安宜县( 今宝应县)地,唐属淮南道,治所在今江苏淮阴。

2、次:途中停留。

3、白田: 《全唐诗》作“ 自田” 误。据《江南通志·卷二十七》记载,白田本为宝应县地名,后有专名白田铺,这里可指白田渡,在宝应县南门外。

4、阻浅:搁浅。

5、张南史: 字季直, 幽州人,早年以弈棋著称。中年时,为避安史之乱,大历初年寓居扬州扬子,多与刘长卿等人唱和。《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6、霭:雾气。

7、至:一本作“在”。

 

【题解】

 

本诗选自《全唐诗》第1 4 7 卷。大历三年(7 6 8 皇甫冉有诗寄刘长卿“ 故人多在楚云东” 此时,刘长卿已在扬州任所,据此,这首诗应该是作者此前出使淮西时所作,当在大历二年(7 6 7)秋天。

 

【白话浅译】

 

楚州城相距还很远,秋天的傍晚,寒冷的河塘上雾气重重。因为水浅,船被搁浅了, 行船受阻, 这时,我不免想问你张兄,淮水那汩汩的波涛到哪儿去了呢?

 

【赏析】

 

刘长卿是中唐时期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他擅长于五言律诗、绝句,有“五言长城”之誉。刘长卿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代表。他前期的诗歌多在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参政热情。而到了中唐,由于安史之乱,诗人们的风格也出现了转折, 意象省净,情致淡远。《赴楚州次白田途中阻浅,问张南史》这首诗就是其后期诗作,表现了这样的风格。

 

第一句“ 楚城今近远” 点明要去楚州城,“近远”一词是偏义复指,侧重于远,因为唐时的宝应就属于楚州。虽然到了楚州宝应白田,但是离楚州城还较远。作者在第二句笔峰再深入一层, 积霭寒塘暮” ,天气渐渐晚了, 雾气又重, 不利于行船, 寒塘” 一词点明深秋傍晚天气清冷。“ 积霭”、“ 寒塘” 加上浓重暮色, 给诗歌笼罩上一层冷寂和苍凉的情调, 也给诗人平添了几分旅途愁绪。第三句“水浅舟且迟” 水浅舟滞,行动又缓, 更使诗人旅途倍感焦急、无奈, 由浅及迟, 很自然地想到末一句“ 淮潮至何处” 中“ 淮潮”, 这一意象虽然是想象之景, 但拓宽了诗的意境, 对楚州有今不如昔之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 刘长卿也是中唐时期一个仕途蹭蹬, 屡遭贬谪的悲情诗人。刘长卿早年科考屡试不第, 后又仕途坎坷。据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记载, 刘长卿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但此后天宝年间的诗篇仍有落第诗, 故开元中进士说为误, 北大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考证为天宝六年(7 4 7)以后。又有学者说,刘长卿进士及第为至德二年( 7 57),释褐为长洲县尉。不久又因事下狱, 谪贬南巴, 命在洪州待命, 六年后才被量移浙西。当然这是诗人一生中屡遭贬谪的插曲, 当诗人处于仕途坎坷, 加之时处安史之乱, 国运衰颓, 自然而然会在诗歌中流露出伤感成分。所以, 明代正德年间, 汤鏊在《刘随州诗》序言中说: 随州之诗, 其衰世之哀鸣者也”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刘长卿虽是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刘长卿处于盛唐、中唐转折时期,大历时期是唐代诗歌的一个相对低谷时期, 他的诗歌脱胎于盛唐, 但其意蕴又开中晚唐之风,诗集中既有盛唐的境界阔大豪迈, 又有中唐的简远恬淡, 是“ 诗风为之一变” 的典型代表。所以说, 刘长卿的诗“ 以苍秀接盛唐之绪, 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诗筏》) 。他后期的诗歌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时代的影响, 但是, 他与大历诗风中的诗人的那些留连山水, 称道隐逸的诗歌所不同的是, 他坎坷的身世和“ 刚而犯上” 、不堪屈服的个性, 他积极用世的心情在其诗歌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虽然, 五言、七言绝句抒情写景固然是刘长卿所擅长,盛赞!




——编辑:诮请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6年第2期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