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吴语区版图内缺了南京,镇江和扬州?吴语在江南的缺口从何而来?|吴语公众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什么是吴语?         吴语公众号


吴语区全图

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吴语公众号已经开通了评论赞赏功能。如果您有想说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评论哦。如果您喜欢,可以点本页最下方的"赞赏"并且点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为何现代吴语区版图内缺了南京,镇江和扬州?


镇江、南京的大部分都位于长江以南,照常理说,方言应该和周边的苏锡常类似。这两地区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和今天的吴语区在同一个行政区划内(秦汉·会稽郡吴郡、唐·江南东路、宋·两浙路、元·江浙行省,这些在以前的吴语区历史专辑里介绍过,点击 公众号菜单里 吴语资料-吴语文章 可以回顾)。而扬州,在史书上也曾多次记载此地是“吴音”。

宋·两浙路及江南东路 地图、元·江浙行省 地图。南京和镇江均包括在内

然而在今天的吴语区地图里(请参见本文最上方的地图,长江以南、丹阳以东的一块地方是灰色的),在长江以南却被硬生生的挖掉了一块。在今天的吴语大家庭里,南京(不包括高淳、溧水南)、镇江(不包括丹阳)、扬州都“缺席”了。这些地方现在都属于江淮官话。这是为什么呢?


可是很多人却经常感觉似乎南京、扬州也是说吴语的,也类似于江南文化。那么,今天作为江淮官话之重镇的南京、扬州、扬州是否曾经和吴语、吴越文化到底有什么羁绊?


南京(除溧水南、高淳属于吴语)、镇江(除丹阳、丹徒部分地区属于吴语)、扬州,属于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在民间,下江官话也被俗称为江北话。注意的是,南京、镇江是位于长江以南。因此,江南地区并不都是吴语。而江北地区也并非没有吴语(如靖江、启东、海门一带,本皆为沙洲小岛,后因水陆变化连上北岸)。因此,吴语和江淮官话,并不是严格沿着天堑长江划分的。

请注意,下面提到的文化意义上的南京、镇江,均不包括行政区划上属于南京、镇江,但实际为吴文化地区的丹阳、高淳、溧水南部。

附图:吴语在江苏境内的分布,与浙江省内吴语占主流有所不同,在江苏,吴语并不占主流。(这也和江苏的来源有关,江苏的苏锡常一带原系朱元璋由两浙地区拆出,这段内容在吴语区行政区划历史里有谈过。)


南京

先谈谈南京,有些专家认为:六朝以前的南京“属于纯粹的吴语区”,当时流行“吴声歌曲”。至西晋永嘉丧乱之前,建康(今南京)一带还是纯粹的吴语区,南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就是用吴语传唱的歌谣,其中保存著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汇“侬”。《晋书·乐志》称“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衣冠南渡之时,东晋的首都在建业。南渡的中原大世家明显感觉到当地语言和北方不同。北人宰相王导当时为了和建康(今南京)的吴人搞好关系,特意学讲吴语。这一事迹还被记录在了《世说新语》中,有人谈到王导说:“无他,唯闻作吴语耳”。这说明当时南京本地人还是讲吴语的。

在《洛阳伽蓝记》曾记载北魏杨元慎对江南人的奚落:“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阿侬”,即吴语里“三侬”的“我侬”,表示自称。至今在浙江金华方言里,仍然保留了把“我”称作“阿侬”的习惯。

日语的汉字借音有一个专门的体系,叫“吴音”,即是以六朝时的建康音为准。而吴音相比后来的从唐朝借的“汉音”的最大特点就是:完整保留了全浊声母,这和今天的吴语完全一致(会日语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界面回复“吴音”,查看日语里吴音和吴语有什么关系),却和今天的下江官话南京话不同。

也有专家认为,南京逐渐脱离吴语是在六朝之后。朱元璋建明后,又有大批淮河一带的人士迁居南京,南京话也和开始北方靠拢。


扬州

历史上,隋炀帝曾在扬州学习吴语。《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记载:“隋炀帝至江都(今扬州)......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紧接着记载:“外间大有人图,然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

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现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的《南宋时期的淮扬移民》里面提到如下:
江淮民众大量迁往江南后,边区人烟稀少,对南宋防守不利,所以政府多次鼓励江南民众迁往淮南,江南人多地少,有些人也乐意到淮南去开垦荒地。吴先生的著作引用高邮人陈造(1123—1203)《江湖长翁文集》卷二十七一句话,说淮南路和高邮军(治今江苏高邮县)本来风俗“有中原气”,近来“南北杂处”,风俗渐不如旧。“北”指北方南来移民,“南”指江南北来移民,陈造生活在淳熙前后,此话反映了乾道以来情况。

关于江南移民北迁淮扬,我在这里补充几条在诗歌里的体现:

(1),张良臣《感旧》:
三十六陂春水绿,四十九年人事非。
扬子江头永嘉后,吴侬荡桨北人稀。
这里用西晋的永嘉之乱指代靖康之乱,【吴侬指代吴人,这首诗反映靖康元年(1126年)又过去49年后的淳熙二年(1175年)扬州地区已经有很多南方移民。】

(2)陈造《邵伯阻风小泊,赠送行诸公》:

船阁雁鹜洲,人穿鱼虾市。相逢各吴语,知识十三四。

扬州的邵伯镇(今扬州市邵伯镇)紧邻高邮,是运河边的大镇,陈造在此听到人们相逢讲吴语,【南宋中期邵伯镇附近可能有江南移民】。

(3)文天祥《至扬州》一首诗序:

予方未知所进退,余元庆引一卖柴人至。……“何处可暂避一日?”曰:“侬家可。”

【扬州的卖柴人自称为“侬”,这是古代吴语。】(古吴语里有所谓三侬,即:吾侬、尔侬、渠侬,表示我、你、他。今天上海话、宁波话里的侬,只是尔侬。南部吴语的金华方言则保留了“我侬”(阿侬)),侬在古吴语里还有“人”的意思,吴侬软语,即吴人软语也。今南部吴语温州话也还保留说人为侬的说法。

目前有观点认为,是两宋之间的建炎南渡导致了扬州语音脱离吴语,也有观点认为是“扬州十日”之后,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后,周边新移民改变了当地的语言。由于缺少对当时发音的记载,因此相对来说并不是太好推断时间。

今天,老扬州话里依然保留了一些和吴语相近的词汇,并不排除是后来长期的淮-吴交流而产生的。然而今天的扬州话毫无疑问是不在吴语范畴之内的,属于江淮官话的一部分。


镇江

镇江,可能是最晚脱离吴语的。从唐到宋时期,润州府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两浙”地区。清朝的镇江府,包括了今天的镇江、丹徒、丹阳、金坛、溧阳。在今天,这个范围内80%以上为吴语区。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土著人口大量死亡,由长江北面来的移民大量迁入镇江,吴语最终退守到了以茅山山脉分水线为界以东的地区。

直到今天,镇江话还是有很多和周边太湖片吴语一样的词汇。如:不作兴、高头(上面)、结棍(厉害)、霍显(闪电)、夯不浪当(全部)、过(传染)、噱(骗人)、洋盘、推板(次等)、难板(难得)等和一些周围苏锡常吴语相通性非常高的词语。

(全文完。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在最下方发布你的评论,或者赞赏吴语君,支持吴语公众号的发展)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过往更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