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题 | 不可居无竹的苏轼【清风故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前几天讲了是赵孟頫与管道升夫妇
艺题 | 赵孟頫与管道升之我泥中有你,也有翠竹【清风故事】

还有苏轼的表哥文同
艺题 | 胸有成竹的文同【清风故事】
今天来讲的是苏轼画竹的故事
他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在思想上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蜀学理念。

且在文学创造上开创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艺术成就上,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集合各家所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绘画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可居无竹
无竹令人俗


除了豪迈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戚惶深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大家还都知道苏东坡生平爱竹,他曾说过: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于潜僧姓何名孜,字惠觉,他出家为僧后居该县寂照寺,因称于潜僧。绿筠轩在寂照寺内,轩前种竹,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此举倍受东坡赞赏。本诗是借题“于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评物欲俗骨。此诗以议论为主,写出了精神与物质,美德与美食在相互比较中的价值。苏轼诗中的竹子早己人格化,成为高尚精神的象征。诗中“可使”与“不可”的用语准确表达了苏轼在处理精神与物质、美德与美食关系上的倾问性选择。“可使食无肉”意味着什么?意味个人失去种种名利地位、放弃诸多荣华富贵。“不可居无竹”意味着坚守道德底线,保持高风亮节。在此基础上,苏轼又斩钉截铁地吟出“无竹令人俗”“俗士不可医”的诗句。这种坚定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自然为社会上的俗士所不容,于是他们圆滑地提出了“似高还是痴”的冷嘲热讽,却被苏轼一语千钧所击退。诗中的“此君”指竹子。“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中的故事。大意是有客相聚,各言其志,有人想当官,有人想发财,有人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想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本句的诗意是:你想种竹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大嚼其甘味,人间安有此等美事?是的,既欲肥鲜,又思脱俗是不可能的。精神和物质、美德和美食往往难以两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苏诗中“可使”与“不可”的论证是富含哲埋的。


苏轼《墨竹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朱竹
何见墨竹


除了墨竹,苏轼还画朱竹

(就是朱红色的竹子)

就有人问他哪有红色竹

苏轼诘问:世间何见墨色竹?

(这只是艺术表现手法而已)

苏轼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人家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诘问:世间何见墨色竹?(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轼画朱竹,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这种绘画理论具有远大的艺术观点,也是后来士大夫“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的艺术原理的发源。

苏轼的朱竹(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苏轼与文同
成竹在胸

文同任洋州知州时,

曾请苏轼作洋州三十咏。

其中有这样一首诗:

《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此诗前两句讲汉川地区盛产竹子,百姓喜欢砍食价廉物美的竹笋,后两句中的馋太守指文同,先取笑廉洁清贫的馋太守也一定在馋食者之列,接着话锋一转,称赞文同画竹与众不同,能观遍千亩竹林,腹中先有多种画稿,才落笔作画。有趣的是文同收到苏轼此诗时正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中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他反对“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画法,主张看准后一以贯之,强调贵在神似。汉语中“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即源于苏轼此文中所提到的文同画竹。

苏轼十分赞赏文同作画时

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精神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诗中的嗒然是指心情坦然,嗒然遗其身即指心情坦然,物我两忘。“其身与竹化”是指整个身心都融入绘画中,正因与可能做到“其身与竹化”所以他画的竹子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诗目中的晁补之是北宋的一位文学家。从苏轼以上诗文中的内容,不难看出他在认真观察思考文同成功画竹的经验。

苏轼与黄庭坚
爱竹之谊

竹子挺拔刚劲,虚心有节,

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

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喜欢苏轼画的竹子,

曾为其画题诗:

题《竹石牧牛》(并引)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

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引自岳麓书社版《宋诗三百首》)

本诗小引中的子瞻是苏轼之字,伯时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就是说,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画了幅竹石牧牛图,苏轼画了丛竹怪石,李公麟画的牧儿骑牛,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感到有趣,特为之题诗。诗中的捶字是指鞭子,觳觫指牛,砺为磨砺之意。诗中的“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句风趣而幽默地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所画丛竹的珍爱之情,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幅容诗书画为-炉的诗画创作充分表现出苏轼、李公麟、黄庭坚的友谊与他们共同的赏竹爱竹情怀。

诗可言志。

苏轼一生风雅刚直,

不见风使舵,

不俯仰权势,

不汲汲于眼前的名利和物欲,

在挫折和艰苦环境中百折不挠。

这和他诗画中的君子境界是和辙一致的。

苏轼的咏竹诗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具有永恒的魅力


就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

全书收录他引用苏轼的地方达7次

苏轼的名言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编辑:同曦艺术

典故和图片来源:国学网 雅昌艺术网 海峡书画艺术网


下期我们将继续聊聊
这些画竹的大咖们
如果你对清风竹韵感兴趣的话
你还可以来同曦艺术馆参观正在展中
纪念中国成立九十五周年
“竹韵清风”书画展
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展览直击 | 纪念中国成立九十五周年“竹韵清风” 书画展在江苏同曦艺术馆隆重举行

展览时间:

2016-09-24 2016-9-26

开幕时间:

2016-09-24  10:00

展览城市:

中国 - 南京

展览地点:

江苏同曦艺术馆



参展艺术家:

陈宗兴、陈冀平、南运生、祝新民、庞中华、孙本胜、强博、罗勤、陈培伦、陈宏、魏安、施长恩、唐柏飞、陈士奎、刘原生、刘长江、张勇、翟建群、田选军、于力、陈禹仑、段玉罕、张龙印、冯立松、张飙、赵长青、贺恭、魏良、李玉成、韩忠学、郭孟祥、宋宏、张国栋、石林、康守永、李俊闯、施长恩、田选军、张龙印、李玉成、王玉河、孟凡玉、刘亚谏、李政恩、郑建中、刘福林、陆棉新、黄怀芾、周智慧、李福祥、赵振刚、孙长山、杜澎、任绍江、刘小宝、张维克、罗美富、唐柏飞、冯立松、朱飞鹏


主办单位:

中国行为法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 江苏省泽心信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古道兰亭艺术馆 江苏同曦艺术馆




展览介绍

,,秉承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发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积极作用,以书画为载体,,以艺术为媒介,弘扬时代主旋律,,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参与度高,筹展期间,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近50位艺术家提供了100多幅精品力作。其中既有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彪、赵长青及庞中华等老艺术家,也有一批画竹写竹的艺术高手,既有美术学博士、硕士,也有近年在国画展中连续获奖的国画新秀。

    其次是主题突出,本次书画展主要是通过画竹、写竹,彰显人的竹品人格,广树刚正不阿,高风亮节的崇高品质,意在引导社会抵制歪风,弘扬正气,让祖国处处充满正能量。

    “竹韵清风”书画展最大的亮点在于,众多艺术家,共绘同一主题:竹。竹子这个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当今艺术家的心中、眼中、手中,又会是一副什么景象呢?他们在传达着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强音呢?竹韵、竹声、竹态、竹誉,或阿娜、或刚毅、或清秀、或狂傲,多姿多彩、千奇百态,实在值得一睹为快。





更多展览资讯请继续关注同曦艺术微信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