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猝死背后 愿天堂没有过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中国医生工作常态 题图来源于网络

整理 | 杏哥和他的小伙伴

资料来源 | 微博、环球健康

今早,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金丹教授猝死。

从现有的信息推测,金丹教授的死因可能是脑血管意外。然而,跟据逝者生前同事的描述,金丹老师平时工作和科研都很拼命,经常半夜两三点还在写文章。

“他就是压力太大了,太累了。”


国内医生猝死,已不是偶然

事实上,医护群体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早已不是秘密。与国外医生相比,中国医生承载的工作量非常大。在美国行医多年的王明涛医生曾在微博上贴出自己一天的预约病人数,并表示,一般一天看8-16个病人。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处黄普文副处长曾在一次医务处处长沙龙上坦诚,自己见到的记录是一个医生一天看177人,每个病人平均两三分钟。中国医生加班是家常便饭,双休日无法保证,年休假更是望尘莫及。

2016年中国医生猝死不完全统计

梁星涛

330日上午,江苏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卫生院梁星涛医生在给患者看诊时,因急性心梗离世,终年55岁。

杜勇

 4 月 21 日下午,安徽宣城市广德县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杜勇,工作一天刚回到家中,又紧急到手术室参加手术。在抢救车祸病人手术中,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手术台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仍然离开了人世,年仅 35 岁。

宋巍

5 月 31 日,长海医院烧伤科进修医生宋巍突发脑干出血,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回天乏力,6 月 15 日晚他 34 岁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他的家人在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后,毅然决定完成他最后的心愿,捐献器官,救治了 6 名患者。

医生积年累月救治患者,却难保自己的健康。

压力和猝死,仅一线之隔

猝死具有不可预料的特性,目前对猝死的筛查和预防仍旧是一个科学难题。猝死的患者发病之前症状不明显,且无年龄段差别,用危险因素来预测,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然而,压力和猝死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如今,进入医疗系统的年轻人逐年递减,在职医生的压力只会更大。加之人口老龄化,二胎的政策的开放,医生减负,遥遥无期。


在健康面前,医务工作者并没有豁免权,医生患病风险并不比普通人群低。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医生的健康情况比同年龄组人群还要差。,在4032名被调查的医生中,1/4的医生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此外,63.03%的医生感觉比以前更累,61.89%的医生觉得社会地位下降,32%的医生曾遭遇过医患纠纷,近一半医生出现“职业倦怠”。

医生健康,谁来关注?

连续发生医生猝死,折射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医生工作强度太大了。2001年以前,美国有过类似情景:住院医师要工作100~140小时/每周,连续两天工作不能休息导致住院医师过劳死,病残;或因精力不足,诊断治疗失误,病人伤亡。2001年美国医学会硬性规定任何单位不得让住院医师工作超过80小时/周,不再有24小时以上连续值班工作。值班12小时后,立即下班不承担任何职责。有违法者,即使名气大的霍普金斯、哈佛、耶鲁、杜克都被严重警告,全国通报,主任撤职,院长警告。最终,美国医护人员的猝死的局面才得到控制。

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医疗质量也很难保证。为此,杏树林呼吁,全社会、医院和医生自己,都要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医生更要注意的身体变化,牢记4个最基本健康要素: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三,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

最后,杏树林呼吁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医生不是神,目前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因此,还是希望患者们能多理解医生、体谅医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