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讨曌兵败隐居南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通市狼山,山高不过百米,而远近闻名,其中原因之一是骆宾王长眠于此。狼山南麓骆宾王墓两侧对联:“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是对这位和南通有着不解之缘的文人的给予高度评介。

 


骆宾王画像

骆宾王起草《讨武曌檄》

骆宾王(652-751),婺州义乌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出身寒门,七岁能赋诗,善属文。时人以“神童”冠之。传7岁时著有《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逝于任所。骆宾王虽才高八斗,但运交华盖,一生郁郁不得志。先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寞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令其自述才能,他为人低调,耻于自炫,辞不奉命。23岁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关。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678年(仪凤三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26岁入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写有《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情高洁,谁为表余心?”的名篇。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680年(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后弃官游广陵,“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作诗明志。

 

骆宾王咏哦

684年(光宅元年),唐高宗李治逝世不久,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更立豫王李旦为睿宗,蓄意准备改唐为周。是年九月,徐敬业据扬州起兵反武,时年32岁的骆宾王为徐府属,起草著名的《讨武曌檄》。文中,骆宾王以慷慨激昂之势,历数武则天的种种“失德”和“无道”行为,指责她“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在这种形势下,徐敬业作为“皇唐旧臣,公侯家胤”,“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体现了当时社会认可的“正义”。为了争取朝中大臣的“反水”,骆宾王向他们发出召唤:“公等或家传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大家应该“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共同完成正义的大业。檄文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结尾,大气磅礴,戛然而止,感召之音,久久不绝。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这篇檄文时只是笑,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大惊失色,“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武则天被骂而不以为忤,反而指责宰相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骆宾王以这篇檄文名动天下,尽显“笔阵横扫千人军”的文采风流。

 兵败逃亡

徐敬业(?-684),祖籍曹州离狐,李勣(李勣本姓徐,赐姓李)之孙,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徐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贬为柳州司马。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睿宗,临朝称制,他在684年九月起事于扬州,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徐敬业的部队很快增至十余万人。武则天派遣李孝逸统兵三十万人征讨,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敬业军,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其实,骆宾王讨武兵败后,仓促焚毁了书札文件,与徐敬业之子李絅(朝廷赐予李姓)逃出,在江都偷渡,怆惶逃往海陵(今泰州,当时领有南通),准备乘上扁舟,顺流东下,转道通州,外投高丽。谁知,遭遇大风,木船无法东行,将士哗变,众人跳水逃生,有的侥幸活了下来,有的则葬身鱼腹。骆宾王不幸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而追兵将领怕承担对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们相貌似的两个人交差,骆宾王遂得以隐名活了下来。

《通州直隶州志》“杂录”中对骆宾王遁迹吕四白水荡的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唐骆宾王,义乌人,武后时,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徐敬业举兵(684年),署为府属,传檄斥后罪,业败,匿邗,之白水荡,即今之吕四场也,捕者求之不获,遂客死海上……”

骆宾王在白水荡为防官兵追剿改姓陆,并隐匿在海神庙中。传说当时武后的密探,在海陵东部海上的白水荡发现了一个貌似骆宾王的和尚,搜之未得。武则天知道后大发雷霆,立即下令增加兵丁到白水荡一带日夜搜寻,并降旨:凡来往船只均要在桅杆上悬挂一盏桅灯。当时老百姓不明武后本意,误当是天后娘娘赐灯与民同乐呢。

骆宾王逃到白水荡这一年,白水荡一带江淹海坍,数百盐丁葬身鱼腹。虽天灾人祸,然当地渔霸勾结官府,依旧横征暴敛。乡间饿殍遍野,易子而食。当时众推八旬老人张久之等上疏通州府衙,请求豁免坍粮,赈济灾民,竞被诬为惑众谋反而捕拿受刑。此事传开,民怨鼎沸。骆宾王趁机煽风点火,暗中联络徐敬业之子徐絅,相约于中秋之夜挂灯为号,聚集芦荡,再树反武义旗。不料此事被徐絅之侄徐顺告密。

八月十五日晚三更时分,月朗星稀,南部沙洲首先锣声四起,挂灯之杆相继竖起,东布洲和顾俊沙(今崇明一带)遥相呼应。百姓手执渔叉、短棍云集滩涂。因官兵早有防备,大家误入圈套,死伤者无数。,骆宾王身份暴露,处境越发艰难。次年秋遁迹通州。

隐居南通

从此,骆宾王在南通隐居下来,南通成了骆宾王的第二故乡。在骆宾王的《畴昔篇》有“南亩东皋事耕凿”句,这里“南亩”指家住址南边有农田,“东皋”是今如皋。事耕凿,意思是684年因事逃亡隐居后在今如皋务农。《上廉使启》一文骆宾王回忆因事定居东皋承欢膝下,见骆宾王古文记载:……冀尘迹邱中,绝汉机於俗网;承欢膝下,驭潘舆於家园。……力农贱事,未免东皋之劳……        

706年唐中宗李显复位,骆宾王归诚入朝。他在《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中写道:“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这里的“神”是指神龙年,“光”是光宅年。“四大”是指唐代四大古城,“八区”指唐朝八大行政区。意思是光宅年至神龙年武则天执政时,唐代四大古城、八大行政区的李氏王室、。

骆宾王归诚入朝也就是“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这里“结绶”指佩系印绶,即谓出仕为官。“三入”是指骆宾王第三次入朝任职。“承冠泣”指捧着所戴的官帽,止不住的泪水,心中叹息,此时头上全是白发,还有一点点黑发。

骆宾王恢复官位,归诚入朝任职9年后,告老回家,旧地重游,在南通家中安度晚年,此时他已是儿孙满堂。公元751年骆宾王百岁,在南通家中安然去世。   

骆宾王墓

骆宾王死后,李絅给他买棺材安葬。对于此事《通州直隶州志》有记载“李絅,字尚庵,其先徐姓,离孤人英公勣,以辅高祖,赐国姓,父敬业袭爵,武氏之乱,兵起扬州,不克死,絅偕骆宾王,霄遁海上。,征赴阙,寻归,子孙仍赐李姓,隶海门。宾王死,絅实葬之。”今天在南通、海启一带的李姓,大都是唐朝李絅后裔。

 


南通市狼山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墓庐直到明代末才被偶然发现而露出冰山一角。明朱国桢在《涌幢小品》卷六《骆宾王冢》中记载:“正德九年,曹某者,凿靛池于海门域东黄泥口,忽得古冢,题石曰:‘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曹惊讶,随封其土,取其石而归,籍籍闻诸人,有欲觉之者,曹惧,乃碎其石……”

直到清代乾隆十三年,闽处士刘名芳定居南通军山后,他着手开始编撰五山志,四处搜奇猎艳时听闻此事,到黄泥口实地考察。“访得之:一抔残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断石‘唐骆’二字,唐字未损,骆字蚀其下半矣”。由此,他出面联系清太守董公(董权文)效前任太守彭士圣移葬金应将军墓的故事,将骆宾王的遗骸移葬狼山。一代文雄,从此长眠狼山。

(作者陶建明系江苏省海门市委党史办公室、海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