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萃华 | 苍翠古柏映楼台——袁江的《荷静纳凉图》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中国古代宫廷有供养画家的传统。在清宫廷中供职的画家,绝大多数是来自民间的职业画家,另外还有若干来自欧洲的传教士画家。从中国美术史来看,清代宫廷绘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要数邹一桂、郎世宁等人。而在清代宫廷画家之中,袁江等人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现藏于广西博物馆的袁江《荷静纳凉图》(见上图)为绢本设色,纵99.5厘米、横55.8厘米。画家在画面右上角自题:“荷静纳凉,时癸卯余月,邗上袁江画。”下钤“袁江印”白文方印、“文涛”朱文方印。“癸卯”为雍正元年(1723)。从题识可知,此画应为袁江成为宫廷画家之前所作。画面左下角绘有一高士正沿小径向山路深处走去,其身后跟随着一携抱古琴的小书童。从画面情境来看,高士似是要去不远处的楼台与友人相聚,一同吟诗抚琴。画家在画面中下部绘出两棵枝叶浓密、郁郁葱葱的古柏,展现出“夏山苍翠而欲滴”(宋郭熙句)的风貌。古柏占据了画面很大一部分空间,由浓密树叶组成的树冠展现出夏日的蓬勃生机。古柏之后隐约可见通往亭台的长廊建于水面之上。长廊下,点点荷叶漂浮于水面,烘托出“荷静纳凉”的画面主题。临江楼台建于山石之上。平台长凳上坐一高士,神态平和,正遥望远处,似在等待友人的到来。远景处有一高山巍然耸立,山脚处有几间山居隐约可见。画家用短粗的皴笔勾勒山峰轮廓,突显出山体的立体感;又以淡墨晕染来展现雾霭缭绕的夏山,用浓墨点苔来丰富画面。整幅作品用笔工细、雅静幽淡,山石皴法多借鉴北宋李成、郭熙的用笔,颇具宋人余韵。画家以淡墨渲染山石,以浓墨绘写楼台,将山石、江水、建筑、人物融为一体,展现出笔简气壮之妙趣和清幽素雅之意境。画中楼台描绘精细又不失淡雅之风,虽没有金碧辉煌的绚丽之感,却通过画家精巧的布局在笔墨间展现出严谨、细腻的典雅之意。袁江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清新秀雅的楼台巧妙地融为一体,使画面展现出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的效果。

  袁江(1662-1735),字文涛,号岫泉,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他于1690年至1725年在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后成为宫廷画家,专攻山水、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袁江的界画十分出名。他曾受山西盐商的邀请到山西作画,因此其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袁江早年师法仇英,中年对宋代山水画进行过细心临摹。他将长期受到冷落的北派山水传统和诸如郭熙等北宋早期大师作品的晚明临仿版本之技法相结合,形成一种将俊朗笔意和工匠手法糅合在一起的画风,在清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袁江生活在一个画派林立、名家辈出的年代。当时,文人画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袁江的作品与文人画有着一定的距离。文人画家将工整严谨、造型准确的界画视为“媚”“俗”“匠”。这些作品不入当时主流画家的“法眼”,因此界画画家地位低微,创作界画的人也越来越少。同时在文人画家眼中,诗、书、画三者密不可分,如“扬州八怪”就通过作品中的大量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而袁江则不擅诗文。虽然袁江与当时扬州的名流、盐商有些许来往,但在他人的诗文中却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信息。从他留世的作品也可看出,其题款皆较为简单,如“仿某某笔意”“邗上袁江画”等。袁江所走的是一条不为时风所左右的道路。虽然世人把界画标注为“匠气”之作,但袁江在金碧辉煌、富丽夺目的传统界画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将传统界画文人化、清雅化。他将亭台、楼阁的秀丽与山水画的意蕴融为一体,使功能性、工艺性较强的界画展现出新的境界。

来源:《中国书画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