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那些总、甲、灶、场地名,原来都与“盐”有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二甲、三甲、四甲、秦灶、姜灶、东灶,还有五总、十总......以为我在和您说绕口令么?不不不,这些都是南通的地名。


       或许您要说了,这些甲、总、灶、场是什么意思啊?说起来也很好玩,不仅南通本地人讨论个没停,外地人也会好奇的问个究竟。有人说,“灶”是古代祭祀的地方。有人说,“总”是海边新长出来的陆地。


     人们常说,地名虽小,文化厚重,地名不单单代表着一处地域的方位,它的背后还有众多的史实、典故和内涵。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作为江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地名体现了先民坚韧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江海儿女艰苦自立、开拓进取的文化性格。




     解答这些疑问,首先要了解南通的历史。南通滨江临海,5000年来,斗转星移,海渐东去,在江海平原不断向东向南滋长延伸的过程中,江海大地有着多次的海陆变迁。盐业是古代南通的主要产业,22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南通先民已经会制盐。而盐场随着陆地的延伸,也向着东南迁徙而去。




     南通最早的有汉代的如皋场,唐代有丰利场、掘港场,石港场等,宋代有西亭场、金沙场、吕四场、永兴场等,呈现了东去的态势。仅志书记载的清嘉庆年间,南通境内有盐场近10个,灶户逾4万户、盐丁12万多人。



   

     南通地区自古有鱼盐之利,曾是淮南主要海盐产地,古代的地名与海盐生产就有了紧密联系,因此,流传至今的场、灶、总、甲等都是盐业编制的遗存。

  

   

      “场”即亭场,制盐生产场所;“总”即盐场内生产区域名,类似现今的村;“甲”即盐场内按灶丁人户划分的行政组织,相当于现今村下面的组;“灶”原是燃火烧盐的设备,后来演变基层组织名,级别低于现今村以下的组。




     南通作为运盐河起点,官盐的盐仓在哪儿?


     2000多年来,连接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的通扬运河一直流淌不息,但很多现代人不了解的是,通扬运河古代称作上官运盐河,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年~前141年),由吴王刘濞主持开凿,用以运盐。经历代改建和延伸而达南通。


     唐宋以来,南黄海沿海地区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淮南三十六盐场所产优质细盐称雄天下,其中通州如皋地区上十场、东台安丰地区中十场、盐城射阳地区下十场向泰州盐仓所缴纳盐包,均经海安进入运盐河西去,复经扬州经邗沟北上行销中原。


     当时运盐河上运盐的船到底有多壮观?日本僧人圆仁大师在《大唐求法记》中这样记载运盐河见闻:“见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


    南通境内设有通州仓,在通州城西门外,即盐仓坝。就在今天的花园角、将军园一带。该处向北经运盐河到扬州,向东可以到濠河,向西到任港河而可以外通长江,是个交通要津。自宋元至民国的980年间,通州盐仓皆设于此。盐仓附近的运盐河与任港河相接的水坝,就叫盐仓坝。




如今,南通部分沿海小村的仍然保留着古法制盐。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