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获几亿投资的“自行车”,你真的骑过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导读:

几台自行车动辄融资上亿,其实这一现象不难理解,时间拉回2014年——资金端过剩,传统行业下滑,互联网盛宴变泡沫+全民皆VC的年代。


到了2015年下半年,不少投资人发现,连移动端的红利和结构性的机会都基本消失殆尽,市场上都没有出现个像样点的C端创业项目而这个时候,这几台“自行车”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它的使命,出现了!



共享经济其实已经不算什么新概念了,早在2008年开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一批成功的实物资源分享平台就已经建立了。而近年来,依托智能手机、4G互联网的普及和诸多红利政策因素,共享经济在中国呈现井喷式的爆发,不断得到社会的关注。

但共享经济,真的有那么神吗?


近期,摩拜单车和OFO自行车的投资,再度引发出关于深度投资价值的思考。


一、几台“自行车”上演的“资本大戏”


10月13日,在ofo宣布获得滴滴、小米等投资的1.3亿美元融资后仅三天,摩拜单车宣布获得来自腾讯、高瓴资本等投资的上亿美元融资。除了摩拜和ofo,小鸣单车等其他创业企业也同样获得高额融资,在共享单车还没有对人们的短途出行产生本质影响的时候,资本的狂欢似乎早已开始。



OFO



摩拜单车


老牌天使投资人、最牛独角兽VC、大资本的美元PE基金、滴滴、美团的加入,再到互联网巨头腾讯的进场,让这场围绕“自行车”的资本大戏又变得惊心动魄,这一切好像又回到了2014年互联网最火的时候。


其实这不难理解,甚至是可以预料的——资金端过剩,传统行业下滑,创造了2013-2015年的那一拨互联网泡沫,那是个全民皆VC的年代。然后从2015年下半年,多数投资人发现,连移动端的红利和结构性的机会都基本消失殆尽,此后近一年多的时间,市场上都没有出现个像样点的C端创业项目。而这个时候,这几台“自行车”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它的使命,出现了!


在他们眼里,短途出行真是巨大的市场,尤其抓住一点,谁都会出行,但不是谁都会打车,在最后几公里的一段距离上,自行车代替走路,简直是方便、快捷还环保,还有多车对多人的双边市场,采用先进的定位技术及平台验证模式!


随随便便搞个几百万辆自行车,花不了几个钱,也就是滴滴几个月的补贴成本,每车日均7单,一下子就是几千万的日单量,然后一下子成为中国第一大订单量的公司!后续变现更是能做电商、广告,激进点的搞点顺风单车拼车交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这才是找到真爱的方式!在这两台“自行车”里,商业化可以想象的东西简直有太多了!


但是,那些动辄投几个亿的,你们投资共享单车自己真的骑过么?


二、共享单车的未来到底在哪?



如果试图去理解一下共享单车的模式,那么我们拿它和滴滴做个比较:



图片来源:摩拜博客


1有限供给Vs无限供给:


从供给端来看,滴滴的车主是有限供给,需要运营拉动,订单多了,车才会多,车多了,体验才会好,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而自行车几乎是无限供给,只要有钱,随时可以生产和增加。


这也就意味着:其实单车是一个单边运营逻辑,比双边市场运营更简单,后进入者也就没有显著的劣势。


2线上生意VS线下生意:


滴滴的流量都是来自于线上,而且车是主动去找人的;但单车是在固定地点,流量看似是通过app导入,但实际上是通过线下进去的,app只是一个开锁的工具。


具体来说,未来更多的人应该是通过发现车之后用app开锁,而不是根据app上的车的位置去找车(虽然这样的订单应该也是有一部分比例的,但理论上应该很小)。


这也就意味着:战略投资者,不论是滴滴还是微信能给单车带来线上流量价值是极其有限的,不存在通过线下流量就能碾压竞争对手的可能。


3轻资产模式VS重资产模式:


滴滴是轻资产的平台模式,这点好理解;而单车却是重资产的运营模式。从现在开始,大家就应该把“共享”两个字去掉了,如果有一辆捷安特的山地车,估计谁也不舍得放在平台上共享,然后去骑07年的永久。


这样就意味着:平台单量固然重要,但单车中最重要的KPI是自行车的利用率,因为它影响的核心财务指标就是资产收益率。


三、共享单车面临的市场竞争


如果大家把这几个核心问题考虑清楚了,我们要探讨下一个问题就是竞争。长期来看,C端生意的竞争关键是用户的终极体验。而用户体验需要考虑的永远是那三点:价格、覆盖密度、方便程度:



图片来源:互联网


1、价格:在价格方面,目前1块钱的价格已经足够低,未来可以优化的空间非常有限,远不如“滴滴打车”从汽油到电动车再到无人驾驶的优化可能。


其实人群在1块以内这个价格段的价格敏感性应该是很差的,虽然没有严谨的去做价格敏感性调研。这个生意肯定不是补贴生意,1元一次已经够便宜了,即便免费,1块钱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也不会愿意走太远去选择那个免费的。


2、覆盖密度:密度,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足够多的密度,让车容易被找到,用户体验才好。


而覆盖只和两个因素有关:车的数量=融资规模/车的制造成本。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需要说明:和滴滴不同,滴滴是全国性的网络效应生意,因为有跨城之间的订单,我们不可能出差每个城市都装一个当地城市的打车app。而单车其实是一个单城市的网络效应生意,即便资金量不足,把一个城市覆盖全了也够了。


这也就是说:这个生意未来会比滴滴更分散,全国可能会有多家平台产生,当然资本永远有把他们都整合起来的驱动力。


3、便捷程度:车子骑着要舒服,使用要方便。比如说,开锁方便,加分;前面有个篮子可以放东西,加分;没有后座不能带女朋友,扣分;不带女朋友都骑起来很累,扣很多分!就这么简单。但单车产品的优化永远都是阶段性壁垒,长期都能通过钱和时间去解决。



图片来源:摩拜博客


所以综上,多家“自行车”模式竞争比拼的其实就是谁能生产出最便宜且最好骑的自行车。也就是说如果我的成本是你的十分之一,那就是说同样的融资额,我能生产出十倍你的密度的自行车,用户体验一定是更好的。


最后,再细数一下这些“自行车”模式在路径上的坑也还有不少,以下三个比较显而易见的:


1人口流动的单向性造成运营成本的大幅提升:


现在想得都很好,早上把车从家骑到地铁站,晚上下班骑回来。但是数量多了以后,人口流动可能呈现单向性趋势,就是从a到b的人远远多于b到a的人,而且也许还不是a到b那么简单,可能是a到b-z,呈现伞型结构,这样的运营成本会增加很多;


2国民素质对于运营成本增加的影响:


车停在盲道上的现象不少见,不管才奇怪了;也有人把车直接骑回家方便第二天自己使用的;网上有OFO密码手册等等,这些在运营难题上都给公司提了不小的考验;


3退潮速度可能对融资产生影响:


和很多生意刷单不容易发现不同,这个生意满大街都停着车,找些人在路上骑车刷单是很难的。目前大家还都是处于早期阶段,后面的融资时,机构找几个第三方蹲点数车还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合理融资,精细运营很重要。当然,这个模式好处在毕竟还有那么多单车资产,停在那就有价值。


其实,在过去这几年,除去房价以外,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创业了。路边随便拦个人,都能和你谈两句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也让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暴露在聚光灯之下,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对于创业者,我们一直充满了敬畏之心,但更希望理性的资本能造就健康的创业环境。祝所有在路上及将在路上的单车创业者好运!


佰川研究院认为:

从社会趋势的角度看,我们的社会正在从漫长的工业时代过渡到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产生收益。


受之影响,所有的产品必须是标准化的、所有的服务必须是标准化的、甚至包括审美标准都是标准化的。这种标准化是如此盛行,以至于,满大街的姑娘都以锥子脸成为标配。


但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这种标准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对标准化不满意,越来越多的个性追逐被凸显出来。


再从经济动力的角度看,原来看似稳固的组织一样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从铁饭碗中走出来,从组织中抽离出来,他们发现,走出来之后,生产效率反而提高了;然后,从先进技术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使得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职业与工种展开工作变的非常简单了,大家不再需要依赖之前的生产工具了。


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共享经济的生存有了良好的土壤。共享经济主要针对社会的空闲资源,将空闲资源的使用权有偿地出售给资源需求方,这种商业思维可以根本上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合理调配资源,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


根据分享经济发展2016年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9560亿元,其中包括交易额18100亿元和融资额1460亿元。参与总人口超过5亿元,其中包括参与提供服务者5000万人,占劳动总人口数5.5%。这样的高增长趋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预计在未来5-10年内,分享经济平台在企业数量上和规模上都会持续井喷式发展,增速将达到40%,预计至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将达到GDP的10%以上,并产生巨无霸公司5-10家。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