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行车赛越办越高级,奥运资格为啥一个也捞不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写下这个标题的非也君,绝非看热闹不嫌事大。不明真相的人说,拿不到奥运资格,必然是水平不行呗。这么简单粗暴的答案也对,但非也君想说,你们实在图样图森破。


先来弄清公路自行车的奥运资格怎么来的。国际自盟有两个排名,一是国家排名,排在前22位的国家有2—4个名额;二是个人排名,前100名的个人可获奥运门票。此外,亚锦赛的男子冠亚军和女子冠军,以及亚洲巡回赛前四名的国家和地区,也可直通奥运。


再来一组数据:2015年,中国境内共举办了9场国际自盟公路自行车赛,为亚洲之最,且这些比赛都有奥运积分。目前,中国拥有11支男子职业车队,为亚洲最多;中国还有亚洲唯一的女子职业车队。


而且,大多数国内环赛与欧洲顶级职业赛“撞车”。以男子为例,7月的环青海湖赛与环法赛时间冲突,9月的环中赛一般在世锦赛前后,10月后的环海南岛赛、环盐城赛、环福州赛等又赶上职业车手休整期(去西班牙海岛进行超长训练)。这意味着,最强的队伍、顶级车手基本来不了国内环赛。


那么问题来了:累积几个月的主场作战,数量占优的本土车队,面对不算强的对手,还设有大中华奖项,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还拿不到足够的奥运积分呢?


带着这个疑惑,非也君请教了著名的沈金康教练。他曾担任中国自行车队总教练长达十年,曾在香港队带出“亚洲车王”黄金宝,曾参与国内几大环赛和职业车队的创办。对于这个问题,他最有发言权。





奥运资格九成出自职业比赛,国内职业队就是省市队翻版



非也君:里约奥运会公路自行车项目,伊朗、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都拿到男子名额,中国男队却全军覆没。女队只有普译娴还有一线希望,但难度极大。我们究竟差在哪儿?


沈金康:奥运资格90%以上在职业比赛中产生,中国有20多支省市队,但在国际高级别赛事立足的,没有几个人。现有的职业队基本是各省市队的翻版,参赛就换上职业外衣,且各自为战。中国自行车职业化只是萌芽阶段,从市场价值上有赞助,但理念和性质上没有变化。


中国运动员的状态是:忙时服务于省市队,闲时服务于职业队,两个比赛系统难以兼容。因为全运会备战,有些争积分的比赛不能派运动员。比如普译娴最近参加环崇明岛赛和环舟山群岛赛,就无暇顾及全运资格赛。


公路项目依赖于团队合作的,争夺一个资格,需要其他队友的配合。我们没有一支筋骨完整的队伍集中训练应对某些赛事,就算临时拉来国家队没配合操练也没什么把握。



国内车手脱离职业圈,比赛里程只有欧洲车手1/30



非也君:中国女子公路项目曾在北京奥运会时拿到3个资格,比赛时如果不是因为雨天经验不足,和最强对手也有一拼。为什么现在不行了?


沈金康:欧洲职业女车手几乎每星期都在比赛,一年参加的比赛里程差不多1.5万公里。而中国大部分女车手呢,每年只有3个全国冠军赛和1个全国锦标赛,每个比赛算120公里,一年只有不到500公里的比赛距离,只是人家的1/30。比赛少,对对手很陌生,有恐惧心理,团队合作的意识、战术不可能短时间练成。


北京奥运会前,当时的女子职业队捷安特队,去欧洲参加了9000—10000公里的比赛,为奥运练兵90多天30多场比赛。2008年的环崇明岛赛,中国队是能穿黄衫的,因为在一起磨合很长时间,冲刺手、领骑手、梯队都完整。



不知道什么叫冲刺手、领骑手?小编以为,《破风》这部电影可以帮助你迅速扫盲


中国女子公路运动员身体条件不错,但因为不是重点项目,大量的时间参与训练,没有比赛做杠杆。运动员的能力表现出来,必须通过一定的比赛次数,训练永远模仿不了实战。如果脱离了职业圈,就是环法赛的车手按这个模式也不行。



谁发工资谁有支配权,全运备战压过亚洲比赛



非也君:看来在公路自行车这种高度职业化的项目,体制的局限是一大障碍。要进入奥运圈,先得进入职业圈?


沈金康:如果和10年、20年前比,环境肯定宽松得多了,但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逐步的。世界顶级自行车运动员完全靠职业队,成绩直接与收入、广告收益挂钩。但国内运动员的编制在省市队,谁发工资谁有支配权。你说到职业队多参加比赛,省市队欢迎,但影响全运会目标就不行了。省市队的比赛系统是生存的根源,不能长时间占用。很多公路运动员还得分出精力兼场地项目。


中国的体育体制有其优越性,把一批运动员层层锤炼,变成精益求精的选手。但这个体制不能兼容职业培养运动员的方式。也就是说,虽然拥有很好的训练系统,但缺乏一个良好的比赛系统。自行车赛事主要在欧洲,决定了资源的配置,50%—60%的运作系统要跟世界接轨才行。


亚洲巡回赛前四名以国家名义获得奥运资格,但我们的问题是,全国比赛重于亚洲比赛,国家队没办法整队参加,所有中国境内举办的众多比赛并没有对奥运资格起到作用。



“寄生”欧洲队只能边缘化,本土车队必须职业化运作



非也君:国内举办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级别越来越高,像计成、徐刚也跻身环法级别的车队,但与国家队成绩落差很大,这个怎么破?


沈金康:国内办了十来场亚洲巡回赛,历史上还办过最高级别的环京赛,但中国运动员能参加的很少,只能靠外卡或加入欧洲职业队。但这不是中国主流运动员,在那个土壤里生存能力很差,只能寄生在外国队中。他们在国内没有建立个人特质,只能做牺牲的“配角”,基本被边缘化。国外车队并不是为让他们出多少力,更多看重中国市场的商业推广。


如果打造一支可控的以中国车手为核心的车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批符合实力的运动员,且完全按照职业比赛来运作。不然一些职业队临时拼凑,只落个参加比赛的名头。我们现在一是玩不转,二是没有人去玩。比赛级别也不是越高越好,更多开放给本土车手,学习韩国、日本,先培养自己人,再有目的邀请国外队伍。


 既然花钱办了那么多比赛,为什么不投入力量参加呢?我以前就有想法,为什么不把这些比赛当做全运会的资格赛,来激励各个队伍呢?但体制和规程都不允许。国家希望有奥运资格,省市希望有全运资格,如果能让制度更优化,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好吗?



是时候从业余系统挖掘人才,东西方力量汇合求突破



非也君:尽管奥运会公路项目我们比较弱,但骑行运动在国内如此蓬勃发展,会不会成为变革的那个X因素?


沈金康:有了12支职业队,未来会推动比赛系统、运动队管理制度的改变。但有没有反思过,西方并没有这个类似“皇粮”的人才培养系统。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开辟适合公路发展的路径?公路项目是产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产业化包括运动队、赛事、社会认知程度、参与人群。西方培养运动员的力量与我们的体制力量能汇合到一起吗?如果有那么一天,就能实现突破。


现在自行车业余联赛开展起来,从社会化俱乐部培养出运动员,这就是类似西方的路径。传统人才培养系统源自特定时期的发展,现在到了从业余、从民间出人才的关口,出来的是自由身,直接进入职业队。



一些发烧友的装备都可以达到顶级,但是骑行水平并不见得与他们的装备相匹配


现在有萌芽发出来,未来业余比赛趋于专业化,分级制、升级制能完善。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教练资源、训练手段、科研营养都可以开放共享。现在业余的太业余,器材很好,以全民健身为主。业余顶端的运动员通过职业队途径参与国际比赛,300个人和30个人参与比比看,积分和资格都是国家的,这条路我想早晚能走通。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体育部

欢迎各位铁人分享有关您的运动故事!

投稿或加入铁三微信群请扫描二维码,记得备注哦!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