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产品盈利模式设计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点击蓝色字,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共享单车的产品盈利模式设计


企业设计一种新产品应该有盈利模式,即比较清晰的盈利点与盈利目标,尽管在操作中会出现实际效果与设计目标产生误差,需要对设计目标进行校正,甚至产品最终没有得到市场认可会失败,但是,就企业管理而言,都应该有事先对新产品盈利模式设计的基本逻辑。

举例来说,易租宝的产品盈利模式设计,设计盈利而实际不能盈利是设计与操作出了问题;如果在产品设计当初就是想构建一个虚幻平台行骗,然后卷款而逃,而最终逃跑成功(抛开违法元素),就产品设计管理而言无疑是成功的!乐视的贾跃亭也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找不到共享单车产品盈利设计的“源代码”,不清楚这种产品设计是怎样考量盈利模式的,本案例只能通过共享单车的现状,分析其产品盈利模式设计的缺陷。

如果没有互联网,共享单车就是传统的自行车租赁业务。因为利用了互联网,让共享单车突破了传统租赁关系的局限,让共享单车产生了宏大的纵深性,租赁关系变得虚拟让消费实现了极致的便捷,因为有押金又衍生出金融概念,传统的租赁概念已经涵盖不了自行车租赁,科技+金融+自行车必须拥有“共享单车”这个新名头。

 


二、共享单车产品设计之“主营业务不盈利最终都是耍流氓”


很多企业、很多人在设计产品价值链的时候,其设计思想是“主营业务不盈利,用主营业务带来的现金流弥补主营业务DNA式亏损”,这种产品设计思想从开始的时候就注定要多种经营了,多种经营本身就很难成功,如果在多种经营中主营业务注定是亏损的,那么其成功概率就更小了,企业的存在于经营就是等待一个宿命:现金流是用来消耗的,企业在累积问题中变得越来越虚弱,直至有一天无法承受哪怕很小的冲击。企业在强壮的时候用别人的钱--现金流没有问题,而一旦企业变得虚弱,各种问题都很难摆平,问题会集中聚焦在现金流,这个时候会显示出现金流的本质:这是别人的钱!无论当初是否主观故意,客观上还不了别人的钱,谎言、套路、手段层出不穷,操纵这种业务的人注定要演绎一场“主营业务不盈利最终都是耍流氓”的闹剧。

社会上已经有了质疑的声音:共享单车是租赁业还是金融业?如果企业不能回答这个定性问题,说明其产品盈利模式设计具有很强的冲动性和不成熟性。就目前而言,共享单车疯狂发展完全依靠资本力量,至今未产生自我造血能力,而且看不到理论上的盈利性质,一旦投资人不再注入资金,共享单车这个新兴产业将会怎样?

到目前为止,摩拜单车已经完成了D+轮融资,累计融资额度超过3亿美元。与此同时,ofo宣称完成了4.5亿美元的D轮融资,哈罗单车则声称刚刚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小蓝单车也表示再次获得4亿元融资,与此同时,规模小的共享单车开始出现倒闭案例。

按照投资人的逻辑,刨除租金收费,平均每辆单车可以吸引6至10个人的押金,即吸储1200元至2000元,如投放1000万辆车,就可以吸储100亿元。按照金融业规律,这笔资金可以派生出500亿的借款,获取至少35亿元的收入和10亿元至20亿元的利润,同时还能掌握所有用户的真实客户信息。

这笔账相对于每次消费一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可谓天差地别,企业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十分清晰的,是否可以使用如下定义共享单车:借助自行车租赁的金融行业?如果这一定义恰当,那么共享单车的一切问题都聚焦:这世界是否允许借一个不盈利的主营业务之壳,运营宏大的金融业务?

 


三、共享单车的成本分析


找不到共享单车公司提供的成本核算资料,只有民间、专家的估算。

就一般民众的估算而言,考虑购车、办公场所及其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破损等成本,每次一元钱的使用费用,很难想象共享单车能够盈利,共享单车恐怕是更在意押金。

专家估算而言,整个车的成本如果是3000元,折旧一年是600元,车辆损耗10%是300元,维修费、调度费1250元,盈亏平衡点是每辆车每天要有5次以上的使用率。全年平均每天5次不是很容易的指标,如天气原因、北方的冬天使用率会比较低、有些车辆被处消费者放置于隐蔽状态……

就目前的盈利模式来看,共享单车依然处在一个利用风险投资,来进行大规模的用户圈占和品牌灌输的初级阶段,看不到共享单车本身的盈利点。

那么,共享单车是否可以通过金融业务进行弥补?假设通过非金融类企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进行计算,以招商银行在售的理财产品为例,一款风险评级为稳健型、周期为 78 天的企业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 4.1%。

假设摩拜从银行购买一款期限为 3 个月的企业理财产品,年化率为 4% 左右。照此计算,摩拜每个月从这笔押金中的收益也大约是 500 万元。

但是这笔钱,可能还不一定够弥补单车损耗的费用。根据摩拜公开的数据,到 2016 年年底,摩拜在北上广深等 13 座城市投放了不低于 58 万辆自行车。摩拜没有公布自行车损耗情况,但根据同业公司骑呗单车提供的信息,目前市面带有 GPS 、设计寿命相对长的自行车每个月的损耗率大概为 1%。照此估算,每个月损耗的摩拜还会有 5800 辆车。以摩拜最低价的车型每辆千元的成本计算,这意味着每月上千万人民币的损耗,押金作为投资的利润,可能还不够用来替换掉那些损坏的单车。

目前,我国共享单车平台的数量已经超过30家。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单车领域的融资金额已达70亿人民币。疯狂涌入的资本背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却一直不清晰。媒体给了一句特别耐人寻味的话:无论是分时租赁费用,还是押金,目前都难以覆盖共享单车的成本,要想盈利,平台还要做更多探索。

共享单车在产品设计盈利模式的时候,不知考虑过主营业务盈利问题吗?

 


四、共享单车提供的产品


如果对比中国共享单车与欧美自行车租赁给终端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会发现自行车租赁业务相对重视产品的质量,而共享单车所提供的产品则质量比较差,给人一种糊弄、不长久的感觉,这或许是一种佐证:共享单车的战略重点并非自行车租赁业务,而是背后的金融板块。



五、


共享单车宣称其使用的自行车设计报废时间是五年,管理部门希望报废时间是三年,这倒不是什么风险,从共享单车提供的产品、自行车长期所处的自然状态(风吹日晒雨淋)、客户对共享单车的态度分析,实际能够使用一两年就不错了,而且后期的维护成本与报损率应该会高得吓人,据说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就将迎来一次报废潮。


第一是免押金规定,尽管共享单车宣称押金是专款专用不会挪作他用,从易租宝给管理层带来的麻烦来看,如果今后再出现几起小型共享单车公司破产,其中有些卷款而逃有些不能偿还押金的,规避这种麻烦应该是管理层特别想做的事情。一旦规定免押金,如果共享单车当初的产品设计初衷是筑造融资平台,“醉翁之意”在于金融板块,这对于共享单车应该是致命的风险。

第二是共享单车停放管理,共享单车之所以得到消费者的追捧,其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廉与使用极致便捷--停放自如。也许共享单车的产品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停放管理问题,消费者停放的极致便捷性也许违背了市场的一个规则:最好的不是最好,恰当的才是最好。欧美的自行车租赁都有固定的停放点,让租赁自行车的人拥有有限便捷,但不会给城市公共管理带来麻烦,而共享单车在是给消费者提供极致方便的同时,毫无章法的混乱停放仿佛成为了“城市膏药”,这好比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乱停放也降低了自行车的使用率。如果政府要求共享单车公司承担管理责任、约束随意停车,据说有城市政府开始考虑规定:共享单车公司对于违规停车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要求共享单车企业设计电子围栏,这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监控与处理的成本会非常高,毫无疑问是共享单车的巨大风险。

有些城市更直接,上海提出暂停再投放共享单车后,北京、杭州、南京、西安等地也相继出台规定,要求暂停投放新车。

目前ofo、摩拜均已经进入的欧美市场,相信很难直接拷贝国内的服务模式运用于欧美市场,因为欧内针对自行车规范严格而细致,比如,自行车的前车灯和后反光灯都有严格要求,要求自行车必须在特定区域停放、产品责任也较为严格。

 


六、共享单车给上游产业带来的可能伤害


一个新兴产业再怎么科技,也需要与实体行业产生链接,自行车厂商就是共享单车的上游实体行业。如果共享单车仅仅是昙花一现,或者说随后萎缩难以维持这种气势汹汹的规模,都会给中国自行车产业发展带来一些伤害,犹如人走错了路要掉头调整,失去时间与不应有的投入。

日前由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带动10万人就业。此外,共享单车还成为激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并凭借技术特色成为高薪职业,锁具研发类工程师月均工资收入可达1.2万元。《报告》说当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共带动就业10万人,其中,2017年上半年带动新增就业约7万人,约占1至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0.98%),即每新增100人就业就有近1人为共享单车服务,充分体现了新业态对就业的贡献效应。

一条由共享单车带动的就业产业链已经形成。研究表明,共享单车带动智能锁制造企业50%的就业岗位。除智能锁外,共享单车带动了相关自行车企业中80%的就业岗位,共享单车的大规模需求使传统自行车业务暴增,甚至有自行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股票因此涨停。以ofo小黄车为例,就已经与飞鸽、凤凰、富士达、捷安特等传统自行车厂进行合作,通过改造传统销售渠道,拉动传统自行车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天津当地人就业。

此外,共享单车行业还新增加超过3万个线下运维岗位。随着大量共享单车涌入城市,产生了大量线下运维工作岗位需求。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劳动力占运维人员总体的70%左右。据ofo小黄车透露,公司对线下车辆采用网格化管理,每个指定区域都会配一个运维人员,负责修车和车辆摆放,平均每300辆车/1人至500辆车/1人。《报告》显示,截至20177月,国内共享单车累计投放量约1600万辆,全行业日订单5000万单左右,平均每辆共享单车的骑行频次超过3(达到3.125)。截至20176月,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1.06亿,占全国网民的14.11%。 

本来自行车行业已经转向产业升级,开始注重中高端产品的定位,共享单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吹拂自行车行业,重新注资投入流水线,开大马力生产供应共享单车。例如共享单车的最重要生产基地天津,其中天津富士达2017年接到ofo1000万的订单,所有产能以满足共享单车的生产为首要任务,飞鸽生产的“小黄车”月产量已达40万辆,订单占据飞鸽全年产能的三分之一。

因为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交往过密”,自行车销售商店几乎都被消灭。

就在自行车工厂以“去品牌化”、“趋同化”开足马力产生“小黄车”、“小蓝车”、“小橙车”……的时候,觉得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传统自行车也迎来了一轮井喷,此前的“去产能、转型升级”的策略也改变成扩大生产线,20177月央视报道自行车订单下滑严重,自行车厂商面临危机。

去品牌化意味着产品利润将继续被摊薄、过度依赖共享单车让自行车厂商依赖超低端产品,进一步拉低产业水准。



七、历史教训与创新之道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曾经有过不健康产业异军突起,然后短命逝去给经济带来的伤害,尽管有些伤害并不是很大,但其中的理论很深刻。

VCD产业:VCD产业的核心技术不是中国创造,但VCD产业在中国最兴旺。VCD产业兴旺的时候,国际市场的录像机产业并没有显示衰落。但在中国,由于假冒伪劣录像带盛行,录像机的影像、声音都相当不好,在“镭射”(VCD)进入中国的时候,其高清品质给社会一种错觉:这是高科技,肯定是录像机的升级产品,于是,各路英雄好汉纷纷上马VCD流水线,形成了非常宏大的产能,不乏当时的长虹等家电大鳄,数年后才发现并非如此,没有人计算过这种损失。

房屋银行:它是贵阳房管局发明的,用银行的方式经营房产租赁业务,像接受存款一样接受可供出租的房屋,支付11个月的租金,留一个月的租金作为“存贷差”。全国各地学习贵阳的这种“革命”(住建部给予的评价),纷纷上马“房屋银行”,一两年后灰飞烟灭。

创新应该符合“道”,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意,如主营业务应该以营利为目的、非一般等价物的房子不能以银行的方式经营、满足约束条件才是最终的好方案。  



推荐阅读

1.共享单车背后的两个文化罪恶

2.共享单车的宿命—主营业务不盈利的企业都可能在“耍流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