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YCLE R1电变功率公路车深度评测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子曰:性价比?离开性谈价格,乃耍流氓也~


自行车诞生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但从2014年底开始点燃的“智能自行车热”到今天也只有不过两年的光景,依托互联网,市场上陆续出现了林林总总的标榜为“智能”的自行车和相关产品,但大多数最终都成为了概念有余、实用不足的噱头产品。糟糕的市场认可度和产品面市时宣传得天花乱坠的卖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时间,自行车的“智能”概念让自行车业内人士有种自行车“被玩坏了”的感觉,也让圈外的旁观者摸不着头脑。

 

正当互联网自行车行业陷入一片“智能”混战,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小米生态链企业骑记公司于2016322日上线众筹了一款QiCYCLE R1的公路自行车,可谓为混乱不堪的互联网自行车行业注入了一股清流。看似朴实的外表、毫无夸张华丽的宣传让这款并没有将自己标榜为“智能”自行车的QiCYCLE R1看起来是如此的特别。

 

 

在笔者第一次听说小米即将出自行车的时候,我下意识里的想法是:“这回智能自行车大军又会增加一位什么样的怪胎?”即便在它问世之后,对智能自行车完全丧失信心和兴趣的我也未给与这款车过多的关注。我承认,是我的个人偏见让我与一辆由中国设计师自主研发设计的性能优异的自行车产品的结缘迟来了十个月。

 

2017年伊始,一次偶然的机会,一辆QiCYCLE R1突然从厦门空降到了我们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这让我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辆之前从未在我记忆中停留过的互联网自行车产品。

 


QiCYCLE R1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无华”这四个字,全身消光黑的涂装,加上简洁的外表和纤细的管型,这不就是一辆真正意义上的公路车吗?

 

设计创新

在与骑记公司进一步交流和从身边朋友的反馈中,我在进行测试之前对面前这辆车的进行了更多细节性的了解。能在被“智能”概念充斥的互联网自行车风潮下剑走偏锋做出一款正统的公路自行车,想必QiCYLE R1的设计团队有其非凡之处。

 

事实也正如此,QiCYLE R1在设计之初就把针对人群定位在热爱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身上,所以我们可以从整车上体会到诸多自行车运动友好型的设计。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QiCYCLE R1的设计师王轩,他是全球顶尖的复合材料应用专家,从事了12年左右的高端、专业碳纤维自行车设计、研发、生产工作,他的成就不止于公路车设计和制造,山地车方面,他开发了全球首个弹性形变软尾自行车(Cannondale Scalpel),同时也是首个将山地车车架首次突破899克的设计师。他是全球第一个将碳纤公路车车架带入900克(Scott CR1)的人,也是第一个将碳纤公路车架带入800克(Scott Addit)的人,还是第一个将碳纤公路车架带入700克(Supersix EVO)的人,Supersix EVO至今应该仍然是全球量产公路车中最轻的车架。他同时也打造了Cervelo全系列当中R/P/S等系列行业知名的产品,P系列碾压了当时TT车的其他同行,P系列一直引领空气动力学车架的潮流,是当时空气动力学车架的霸主。当然,他亲手打造的行业内知名品牌还有Ridley等,这里就不一一复述了。所以,相信大家会在这辆车上看到不少世界级的先进设计元素。

 

此外,QiCYCLE R1的车架和轮组更是获得了2016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红点设计大奖Reddot DesignAward)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起初,它纯粹只是德国的奖项,但逐渐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大奖, 每年,一些达到设计品质极高境界的优秀作品便会被授予“红点奖”,此奖项并一直被冠以“国际工业设计的奥斯卡”之称。

 


红点奖被公认为国际性创意和设计的认可标志,获得该奖意味着产品外观及质感获得了最具权威的"品质保证",同时,获奖作品还将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认知。所以,赢得红点奖成为每位设计师引以为豪的殊荣。

 

此外,QiCYCLE R1还获得2016 台北自行车创新设计奖,并通过了2016-2017德国EFBETP测试认证。集众多奖项于一身的R1自行车在纸面上貌似交出了一份高分的答卷,可能大家也跟我一样,对以上这些所获奖项所知甚少,或者觉得这些只是纸面上的成就,并不能证明R1这辆车就能真正给骑手带来对应的性能和感受。这个疑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就回到自行车的身上,来近距离接触一下这台QiCYLE R1。

 



整车初印象

QiCYCLE R1整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朴素、简洁。通体暗黑的涂装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神秘质感,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给车架增加不必要的重量。在众口难调的当下,这样的涂装不失为一个保险的选择。而且作为重度消光黑控的笔者,给R1的外观打个高分根本没毛病。当然了,既然众口难调,作为品牌商,还是需要在涂装上多花心思,丰富产品线,这样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喜好。

 


其次是在配置上,标价为19999元人民币的QiCYCLE R1整车居然破天荒的标配了全套售价近万元的Shimano Ultegra 6870 Di2电子变速套件,就单凭这一点,QiCYCLE R1的性价比便狂甩同价位的其他品牌整车好几条街。根据笔者多年的购车经验,通常装配电子变速的品牌碳纤维整车价格都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更加快速、精确和稳定的电子变速方式大大地提升了R1整车的骑行体验和性能。

 


在细节方面,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R1车架并没有安装任何支持机械变速的走线孔和过线座,仅支持电子变速,这体现了R1对变速性能丝毫不妥协的决心,但同时也带来了可选择的不同价位的搭配不足等弊端。但据了解,骑记会在近期发布新一代QiCYCLE产品线,届时涂装和配件搭配的选择性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车架

很多人说,车架是一辆自行车的灵魂。其实这话也不为过,车架的性能、尺寸、几何与舒适度决定着车手的骑行体验;涂装、品牌以及其他细节设计决定着车手骑上它出门的吸睛指数。

 


打开官方的车架介绍,映入眼帘的并不是花哨的技术介绍或者所获奖项宣传,而是一张简洁明了的车架几何图。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简明的图片却把一只公路车架该有的几何数据全盘呈现给用户,其中“水平等效距离”、“REACH值”、“STACK值”、“立管角度”等重要数据都为用户选购适合自己的车架尺寸提供了可靠、清晰的参考值。

 


自行车面对着不同的运动人群,有的人热爱竞技,有的人钟爱骑游,偏竞技的车架几何则会设计得较为激进,但是如何判断一辆车到底是偏激进还是舒适呢?国际上一般用车架的STACK值除以REACH值得出一个STR数值来判断。如果STR值大于1.45,则表明该款车架更偏舒适,若小于1.45,则更偏竞技。


拿QiCYCLE R1举例,从S码到L码的STR值分别是1.55、1.394和1.414。身高落在S码区间的用户将会获得更加舒适的骑行体验,而适用M码的用户则会获得稍微偏向竞技的姿势。当然,最终整车的REACH值会根据FITTING后对车把、坐垫高度位置、前叉垫圈以及把立的长短进行很大范围的调整,车架STR值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数值,并不会对整车设定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一个在车架上非常显眼的标识是在顶级世界巡回赛车队(WT车队)队版车上都能见到的UCI认证标,这着实让我很意外。按理说,如果没有赞助参加UCI旗下自行车赛事的职业车队的需求的话,这个认证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等等,我不会猜中了什么惊天大消息吧?)不过从用户角度来说,一个大大的UCI认证标确实将整车的档次提升了一大截,这笔钱花得值!

 


回到设计本身上,说这是一款“用心”的车架一点也不为过。从前三角的设计来看,由于上管在骑行过程中并不需要承受过大的应力,纤细扁平化的设计让车架的风阻系数进一步降低。而下管的设计也颇费心思,上半段的扁状三角设计从理论上进一步降低了风阻系数,下半段渐变为椭圆型设计,结合对立管、下叉以及五通所受应力的分布的系统分析,设计出了一款极具刚性的五通,增加了输出传导效率。同时T800碳布的采用让M码的车架在达到了850g的重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刚性。

 


上管上清晰地标明了车架所运用的设计,尽显大牌风范。



(作为非技术宅,我对这些GEEK的东西只能不明觉厉,贴出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轮组

如果说车架是一辆自行车的灵魂的话,那么轮组应该算是能让车手切实体会到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的载体吧。而搭配骑记团队自行研发的功率花鼓的35mm框高的碳纤维轮组自然也成为了这辆价值19999元的整车的另一大亮点。35mm的框高对于习惯了高框轮的我来说略显纤细,平路带来的骑行感受确实稍显逊色,但是作为一款传统公路大组车,如果你平时的骑行环境多起伏和爬坡的话,35mm的框高能在复杂的长距离路况下游刃有余,着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大家最为关心的硬度和加速感来说,我实际的感受是“够用”。作为一个习惯了ZIPP 404 和808的骑行爱好者来,我并不能从R1轮组的刚性上挑出太多的毛病,“够用”是我对我使用过的大部分轮组在刚性上的唯一评价。

 


唯一不足的地方是轮组搭配的外胎并不是广受业余爱好者们认可的那些常见品牌与型号,我对MAXXIS的轮胎没有任何偏见,但是搭配在R1轮组上的这款MAXXIS COLUBIERE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重量过高、路感不佳、脆弱的侧壁让我第一次使用被台阶割破之后便打入了冷宫。像轮胎这种成本不高,但是又会从极大程度上影响车手骑行体验的配件,在选择上还是要给予更多的考虑。

 


功率花鼓

功率是竞技爱好者们三句不离口的话题,随着功率计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功率产品。可以说,功率计对于车手训练的重要性是后心率训练时代其他器材无法比拟的,更有甚者直言:“不看功率计我根本不会骑车了!”

 

但是高昂的价格仍然是制约功率计在普通骑行爱好者中普及的关键因素。从价格超万元的SRM、Pioneer和近万元的Quarq、Garmin Vector到四五千元的Stages曲柄和Powertap花鼓,面对这么大的价格区间和繁多的种类,爱好者们一时不知如何做选择。我个人的建议是,根据自己实际的预算和使用需求,购买最适合自己的功率计。在稳定性方面,肯定是功率花鼓和盘爪功率计最佳,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需求和进行选择就可以了。

 


如果你比赛和训练都只用一对轮组,但是有多辆车的话,后花鼓和脚踏功率计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只有一辆车但是有多对轮组的话,盘爪功率计会不是不错的选择......

 

回到R1后花鼓功率计上,在进行测试前我对它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先前也听说过几例关于该花鼓信号不稳定的问题。在春节之前进行第一次测试的时候,我也确实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考虑到这是一辆旧车,有可能配备的是第一批因为天线问题丢包率较高的花鼓。在联系骑记公司之后,他们表示由于发货时一时疏忽忘记更换,随后在第一时间,(两天后)我收到了一只改良之后的功率后轮。

 


在拿到新轮组之后,我立即在周末训练中试用了一番,丢包问题果然解决了,信号稳定性表现非常不错,这也让我对接下来对它功率准确性的测试充满了期待。

 

在第二次测试中,我将R1功率后花鼓安装到我自己的车上,与Garmin Vector双边功率脚踏在不同功率数值上进行了对比,分别用Garmin Forerunner 920XT和Garmin Edge 520进行功率接收。



功率测试数据对比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测试时段里,R1功率花鼓和Garmin Vector双边功率脚踏所表现出的功率曲线重合度非常高,两者的平均功率为235瓦和237瓦,标准化功率分别为241瓦和244瓦,仅有1%的差别,这说明了R1功率花鼓和Garmin Vector双边脚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旗鼓相当,而且随着数值的增大,花鼓功率比脚踏功率有着一个稳定的线性的差值,这也是符合两者特性的(传动系统带来的损耗)。


在测试中,我有意地停了两次脚,发现在停止踩踏后,R1后花鼓功率的衰减速度比Garmin Vector明显要快很多,重新起脚后功率的实时显示也要快过Vector,体现了R1后花鼓功率计优秀的灵敏度。


唯一比较奇怪的地方是花鼓的峰值功率居然比脚踏高,虽然这对花鼓整体的功率性能影响并不会很大,但是如果这是一个常态的话,在长时间骑行过程中,也会对最终标准化功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接下来我会继续对R1花鼓功率进行更加深入地测试,届时会得出更加稳定、全面的结果。但是对于R1花鼓目前的表现来说,如果在品控方面把控好的话,这是一款出乎意料的超值靠谱产品。

 

R1花鼓还有两个优点就是充电和售后方便。与Powertap花鼓需要更换纽扣电池不同,R1功率花鼓可以直接通过连接数据线进行充电,更别提SRM需要在电池耗尽之后邮寄到德国进行漫长的等待了。在售后方面,骑记公司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线下合作车店,如需售后服务可直接联系当地最近的车店进行快速解决。

 


实际使用感受

在拿到这辆车之后,我先后进行了多次室外骑行,有过长距离的山区拉练,也有过室内骑行台强度骑行。最近一年我一直在骑铁三车,所以初次尝试R1的时候我对大组车的轻量、加速感和带来的良好的操控感一时间有点不适应。M码的车架对于身高1米82的我来说搭配11厘米的把立略显短小。在进行更换把立、调整垫圈、变换坐垫位置等多番调整之后,我最终获得了一个比较舒适骑行姿势。

 


在实际骑行中,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R1一款非常不错的综合型公路车,用心的设计带来了极佳的刚性和轻量化效果,每一脚踩踏都非常轻盈,输出传递感觉很直接。而随车搭配的同厂铝把组是让R1整车价格控制在2万以下的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并不是来自主流品牌,R1的把组在性能和重量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由于并没有在车把处添加任何的一体化设计,习惯了使用的碳纤维把组的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更换升级,非常方便。

 

在坐垫方便,R1搭配了FIZIK ARIONE R5坐垫,而坐垫的选择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所以这里我不做过多的评价,R1用户可以在购买整车以后选择保留或者更换自己习惯的坐垫。

 


当然了,这款车也并不是没有值得提高的地方。

 

首先是在车架的尺寸选择上,目前市面上只有M码在销售,想用一个尺码来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是一个非常不思进取的想法,希望QiCYCLE R1在今后能在尺寸上能提供更全的选择。

 

其次是在涂装上,消光黑着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并不能符合所有人的调调,尽早丰富涂装才是正道。

 

第三是在轮组的搭配上,功率轮组可以说是整车的最大亮点,但是仅提供35mm框高的选择也会让欲购买R1的车友陷入犹豫,因为有些地区(比如上海)是没有任何坡路的,所以35mm的框高单一的选择会让该款公路车在面对车友不同需求的时候略显捉襟见肘。如果能够在功率轮组的产品线上能够提供35mm、50mm、60mm的框高选择,我想这在技术和生产上并没有任何难度。

 


最后是在整车配置方面,由于配备了电子变速和功率计,R1的整车即使再超值也达到了19999元,这个价位注定了这款车已经将部分大众车友拒之门外。如果在保留车架的情况下,提供不同价位的变速套件和轮组选择,整车价格也会变得更加友好,从而进一步提升整车的性价比。这样一来,R1公路车面对的市场也会更加广阔。

 

在与骑记公司的交流中得知,QiCYCLE R1青春版(也就是低配版)在近期就会面市,车架涂装和配件组合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相信R1青春版的发售会将自行车“性价比”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骑行爱好者也能在完全可以承受的价格区间体验到更佳的骑行体验。


我将即时关注QiCYCLE R1青春版的发布并第一时间给大家带来新产品的深度评测,敬请关注。


想多结交一位打铁小伙伴?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我吧!

如果任何关于铁三问题,

欢迎在后台留言讨论!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